納蘭詞·調(diào)笑令
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玉壺紅淚相偎,還似當年夜來。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
詞譯
你已不再歸來。晴朗的夜晚溫涼悄然,凄涼的明月清輝下,銀河早已入睡。我久已不在你的耳旁,不知你的眼淚是否還會把我記起。
也許在左手與右手的相偎中,有人會親切地回想起我的過去。枕著你的名字,我無法入眠,天上一輪明月,依然固守著著她的寂寞。可在我住過的窗口,不會再有你脈脈的凝視。
評析
詞牌名為“調(diào)笑令”,始于唐,開始多寫宮怨、田園、閨怨之類題材。后來隨著邊塞、詠史、詠懷等題材的介入,稱之“調(diào)笑令”稍嫌輕薄,故又有人以嚴肅的名稱名之,曰:“轉(zhuǎn)應(yīng)曲。”容若這首《調(diào)笑令》,雖是短制語淺,但能深婉意遠,因是精妙之作。
“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起首化用馮延巳《三臺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寫?zhàn)嵉拿髟拢脻嵃椎那遢x照他與人離別。那與誰離別呢?
“玉壺紅淚相偎,還似當年夜來。”玉壺紅淚,用薛靈蕓事典。當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靈蕓,薛姑娘不忍遠離父母,傷心欲絕,等到登車啟程以后,薛靈蕓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淚流在玉唾壺里,染得那晶瑩剔透的玉唾壺漸漸變成了紅色。待車隊到了京城,壺中已經(jīng)淚凝如血。所以后世便以“紅淚”形容女子的傷心,也可以用來泛指悲傷之淚。此處,“玉壺紅淚相偎”,是說詞人獨自傷心流淚嗎?若是詞人自己淚水涔涔,怎來“相偎”?
且看后一句,“還似當年夜來”,此句一出,豁然開朗。“玉壺紅淚相偎”原是當年的情人流著眼淚與自己相依相偎的情景,這一句本來應(yīng)該放在“還似當年夜來”后面的,卻被詞人前置了。此處“夜來”,字面意思是說當年之夜,但其實還是用薛靈蕓的典故。《拾遺記》云:“靈蕓未至京師十里,帝乘雕玉之輦以望車徒之盛,嗟曰:‘昔者言朝為行云,暮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改靈蕓之名曰夜來。”由此可知,“夜來”指的就是薛靈蕓。那詞人兩番用此典故,將明月夜與情人分手和三國時薛靈蕓入宮聯(lián)系在一起,究竟是何意圖呢?有情人無奈離別,女子踏入禁宮,從此紅墻即銀漢,天上人間遠相隔。這,是否又是表妹的故事?說不清。唯一能說清的,只是這最后一問:今后的夜晚,明月還會把它的清冷光輝借給我,照亮曾經(jīng)的歡聚嗎?
上一篇:納蘭《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謁金門·風(fēng)絲裊》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