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復(fù)進(jìn)七人房,回首峰巒入莽蒼。
四十八盤才走過,風(fēng)馳又已到錢塘。
【題解】
這首詩與五律《看山》寫于同年同期,皆為毛澤東在杭州之作。莫干山,浙北天目山之一脈。這一山脈,在春秋時期,正當(dāng)吳越兩國之界,而隸屬于吳。吳王闔閭(公子光)聽伍員(伍子胥)計,借專諸之力,刺殺吳王僚,坐上王座。他是個雄心勃勃的人,要南勝越,西勝楚,北勝齊,做東方大國之君。當(dāng)他聽說歐冶子為越王鑄了五把名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時,他坐不住了,命人傳喚吳國工匠干將,速為我鑄出天下最利之劍。
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
可惜,金屬熔化后形成淪漪,難以鑄劍,其妻莫邪問其緣由,干將也不知,只言,當(dāng)年隨師學(xué)藝,金鐵不銷,其師夫婦俱入爐中,方造出好劍。莫邪聞言,剪下自己頭發(fā)、指甲投入爐中,又命三百童男童女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雙劍始成,一名“干將”,一名“莫邪”。干將將雌劍莫邪獻(xiàn)于吳王,自留雄劍干將。
因為干將、莫邪鑄劍山中,故山以人名,稱“莫干山”。山不高,但林泉優(yōu)美,為避暑勝地。
【注釋】
[七人房]指詩人所乘汽車,能容七人,故稱。
[四十八盤]指莫干山盤山公路。
[錢塘]又作“錢唐”,指今杭州。
【品評】
毛澤東游莫干山,是否要探尋當(dāng)年吳王劍氣?是否要追索干將、莫邪遺蹤?是否要在這天下第一劍問世的風(fēng)水寶地采一束精誠之氣,鍛造共和國的倚天之劍?
不知也,難知也,偉人胸懷如謎。
讀此詩,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絲留戀、一絲遺憾者何?請看詩句。
詩題“莫干山”,與《看山》不同,這詩專寫一山,寫山,不從“入山”落筆,偏從“出山”潤毫,此乃構(gòu)思之巧。“翻身復(fù)進(jìn)七人房”,以“房”喻“車”別出心裁。“回首峰巒入莽蒼”,為全詩“詩眼”所在。所謂“詩眼”,即“回首”二字??。游山結(jié)束,登車“出山”,不回首一境界,回首另一境界也明。“回首”所包容的情韻至少有戀戀不舍、游興未盡、憧憬再游、回味綿綿諸成分。山不動車動,人不動心動,一“回首”,“留戀”出矣,“遺憾”現(xiàn)矣。
用“峰巒莽蒼”印象性描述莫干美景,文省約而意含蓄。“四十八盤才走過,風(fēng)馳又已到錢塘”。這兩句詩,字面未留“莫干”之名,但仍為游山筆墨。“已到”錢塘,心中還是“四十八盤”,此謂“放不下”的興致!
四句小詩,貴在短而有曲,短而有味。以“曲”為例,可謂句句有“曲折”。第一句,由看山轉(zhuǎn)入出山,一“曲”也;第二句,已出山,又回首看山,二“曲”也;第三句,四十八盤,盤盤有曲,三“曲”也;第四句,已到錢塘,還在想山,四“曲”也。曲折之勢,皆為強(qiáng)化對莫干山的留戀。
俗語有:“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仿擬此語,我說:“山不行人行。”山是固定因素,人是變動因素,在所有的游山活動中,都是人去朝拜山。這首詩屢屢提到人(詩人)的“動”(“翻身”、“進(jìn)”、“回首”、“走過”、“到”),而莫干山的“峰巒”,雖融入“莽蒼”之記憶,但卻永遠(yuǎn)挺立在那個固定的經(jīng)緯上。細(xì)細(xì)品讀,能否發(fā)現(xiàn)一絲深幽的人生無奈?
上一篇:《七絕·五云山》毛主席詩詞賞析
下一篇:《七絕·觀潮》毛主席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