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人間詞話》)歷史如滾滾長河奔涌而過,不知有多少歷代君王湮滅于歷史之中,什么榮華富貴,豐功偉略往往留不下一絲痕跡。或許,對歷史來說,少一兩位平庸的君王不會影響多大,但對人類的文明來說,少了南唐后主這一平庸甚至政治低能的皇帝卻是莫大的損失。
李煜以帝王的身份留名史冊,卻以那幾首短短的詩詞而名垂千古,這或許是歷史對李煜開的玩笑,生在帝王之家,卻身處黑暗的社會,從小為了生存,也順應了興趣勵志做個隱士,但最終還是不能如他所愿,貪圖詩詞歌舞享樂,登上了岌岌可危的地王寶座,但除了用詞記敘心中的刺痛,便只能眼睜睜的見證國破家亡。于是他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融入詞中, 并使內在的真情實感與外界實物實景具體地完美融合, 創作出了鮮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 從而使其詞擁有了長傳不衰的藝術魅力。
帕爾莫認為:
“意象是人們的心理表征, 源自人們運用外部感覺器官對類似物的知覺體驗:而語言則是以意象為把玩的有聲符號, 意象是我們的心靈之眼所看到的東西, 是基于多種感覺器官的經驗集合。人們可以將語言和意象相結合, 以增進社會文化的適應性, 加大文化的社會容量。意象是抽象的, 部分的, 變化不定的, 我們主要通過心理意象進行相互交流。由于不同的人對同樣一件事物的體驗不同, 對這同一件事物的認知過程也不盡相同, 所以人們在這基礎上的意象也不盡相同。”
李煜詞的意象豐富而鮮明,然而再普通的事物在詞中都會或引發,或承載一段作者特有的思想情感。
對于李煜前半生詩詞,他善于描寫意象的顏色, 在前半生的宮廷生活詩詞中,他喜歡選擇那些明亮而鮮艷的顏色。當這些鮮艷而明亮的顏色作用于人們的感覺時, 人們可以立時將注意力聚焦在這些明亮的地方, 這些意象也因此變的生動而明亮, 可以使人們感受到李煜詩詞中蕩漾的幸福和歡樂氣息。
“粉英金蕊自低昂。”粉與金明亮而愉悅的顏色。“金爐次第添香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金色的香爐已經伴隨著歡鬧的人群一整晚,紅艷的地毯隨著舞步而皴皴皺皺。作為帝王之后,李煜音律歌賦,鐘情縱情享樂,本也無心經營政治,自然許多輝煌而奢靡的場景,他似乎很喜歡用金色:金爐,金釵、金縷鞋、金雀釵、金井、金窗無不展現著豪華氣派的帝王風范。當然還有明亮的銀色,或是溫潤的玉,玉樓、玉勾、玉樹瓊枝。李煜也喜歡使用紅色: 片紅、紅錦、紅日燭、花紅,、楓葉丹紅、粉面、紅英,、紅茸、紅抹胸,、紅葉等等。
在古代的中國,金色是帝王的象征,知道他身份的人當然會習慣金光燦燦的煜詞,或許正是這樣一種想當然的習慣,相信不僅是李煜本人,還有我們都會把他定位為一個富足的君王,一個理應享樂,理應擁有這所有一切金色的君王。
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鮮艷的顏色, 總是和幸福, 高興聯系在一起, 紅色的服飾或者紅色的花朵總能給詩中的女子增添幾分藝術的驕美感, 制造出一種狂熱的氛圍。李煜是喜歡這種生活的,他不是在炫耀,不是在貪婪的浪費,或許有點奢靡,但這坦蕩率直的文字后確是一個真實的詞人,一個任性任情, 單純真率、沉湎執著的詞人。他盡情吐露著當時真摯情感,并沒有歪曲或粉飾生活,只是愛其之所愛,恨其之所恨,試想,如果是柳永或是秦觀筆下的金色與紅色,我們還會如此看待嗎?
如若那樣,我們大可能會在分析他們浪蕩的性格,享樂的無拘無束,這本就不是他們應有的享受,所以,當柳詞前一句是金光燦燦,喜氣洋洋而后又突然落魄的失去時,不會帶給我們多大的落差,不會引起我們像對待李煜這樣的情感共鳴。
生活還“過得去”的李煜肆意的借用詞來表達自己的享受之情,真實而鮮明的個性,他愛享樂,有能力享樂。也許這時期的詞沒有后期那么強烈的愁思,沒有那么大的感情沖動,沒有那么的切膚之痛;也許這一些詞的描寫沒有出奇的筆法,沒有造就一個高不可攀的高峰;也許沒有積極向上教科書般的思想內容,但他真實情感的流露卻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實的帝王,領略了古時奢華的帝王的享受,沉醉于源于不同于一般士大夫視角的獨特的詞的魅力。 李煜后半生的生活情況急轉直下,丟了江山美人,沒了榮華的享受,卻仍剩下一顆高傲而敏感的心。
此時的煜詞完全充斥著悲痛的情思。更能表現出他多愁善感的氣質。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
“詞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 長于婦人之手, 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 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砌下落梅如雪亂”如此細致的比喻足見其細致的心思與敏感的內心。落梅這一意象喻愁, 把心中驅不散、揮不走的情感具體化, 寫出愁腸欲斷的心情, 創造了一個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此時的煜詞月亮似乎顯得格外清亮:“曉月墮, 宿云微”、“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深院靜, 小庭空, 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 數聲和月到簾櫳。”清冷的月光當月光寄滿了思念之情,加上凄清的處境,悲涼的心境就真的如水般單薄,如冰般寒冷。思念時總會自然而然的抬頭望月,同沐一抹月關,古國雕欄仍在只是改了朱顏。
似乎對于當時的李煜已無覺春秋,都是一般的苦澀清冷。
“春意闌珊,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天百花盛開, 草色漸綠, 樹木開始發芽, 到處洋溢著生機和活力, 春天意象使人感到充滿希望, 但是李煜過著囚徒般的監禁生活, 春天的美正好反襯他的苦難而又艱辛的生活環境, 反映他的憂郁精神狀態。在他眼中, 春天是如此的美好, 但卻短暫易逝, 人們無法追求永恒的生命。這使他悲嘆傷心,潸然淚下, 所以他用春天意象來表達他的悲傷和悔恨之情。
秋天是植物由盛而衰的季節, 天氣也由熱轉冷, 大自然變的蕭條。秋天意象引發了他的悲哀和孤獨之情, 他憂慮國家的命運, 他想念故國故土, 懷念原來奢侈無憂的宮廷生活; 所有的這些情感都由秋天的凄涼景色引發而來。“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個典型的寂靜秋夜: 安靜的院落, 上了鎖的門, 黑暗夜色中孤獨的梧桐樹; 孤寂的秋夜刻畫出李煜內心的凄涼而又悲苦之情: 悔恨, 苦惱, 恥辱時常困饒他的內心。
我在讀這些意象時似乎更多的是幻想一種完整的畫面,落梅后必有一空蕩蕩的樓臺,鐵砧聲聲,想必是縈繞著一個深夜難寐寂寞的內心。同時自然而然的進行對比,往日的輝煌,如今的夢幻,似乎正是這種切實的擁有與幻想的反差才足夠強大,李煜不用描寫被禁后的處境,只用寫寫他內心的幻覺就足以讓人感受他的心碎了。正是這種昔日美好往事的追憶和眼前凄涼處境的慨嘆。造就了一代不朽的詞篇,追憶往事以求得心靈上的蔚藉與補償,而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種美景哀情被奇妙地組合在同一篇詞作中,使唉情更顯其哀,從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感傷的風格,更具魅力。試問,詞壇能有幾人有幸體驗如此喪國之痛,又有幾人能真實的感覺到李煜的悲情與不幸。
歷史給了李煜戲劇般的身世,李煜似乎總是在聚光燈下“自言自語”,他表達他的歡樂的宴會,他痛哭他失去的國家,他傾訴愁腸。讀者心中都在塑造著一個不同的李煜,我們猜測他早起浮華的身世有多么美好,我們推測被禁的生活是多么生不如死,但我們知道:他是那么的落寞,那么的悲傷。他已不是一位君王,縱然會有落魄的君王,但他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無力的文人,只能活在幻想之中,只是一個能讓我們感動詞人;然而,他終究還是一代南唐后主,正是這戲劇般的身世,讓他能有如此情感。我們感動的早已不是不是幾句詞篇,而是一顆真實而悲傷著的心。
上一篇:分享古代詩詞中月亮的意象主要
下一篇:李煜詩詞之夢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