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成平
連鴿哨也發出成熟的音調,
過去了,那陣雨喧鬧的夏季。
不再想那嚴峻的悶熱的考驗,
危險游泳中的細節回憶。
經歷過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葉成長中的扭曲和受傷,
這些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
差點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現在,平易的天空沒有浮云,
山川明凈,視野格外寬遠;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節呵,
河水也像是來自更深處的源泉。
紊亂的氣流經過發酵,
在山谷里釀成透明的好酒;
吹來的是第幾陣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葉深深染透。
街樹也用紅顏色暗示點什么,
自行車的車輪閃射著朝氣;
吊車的長臂在高空指向遠方,
秋陽在上面掃描豐收的信息。
杜運燮
八十年代初期,當新時期朦朧詩剛剛進入其藝術軌道之時,老詩人杜運燮老當益壯,健步加入到這個藝術世界的創造中來。《秋》便是這個世界中的一個顯著的收獲。但當大多數人的審美感覺尚未與這個形態確也有些特別的藝術世界協調起來之時,指責《秋》這樣的詩的話語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如“十分晦澀”、“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等等。(章明:《令人氣悶的“朦朧”》,《詩刊》1980年第8期。)朦朧詩美在朦朧。讀了本詩以后,我們基本上可以從這“朦朧”中把握住詩中隱含著的詩人感情的兩條發展線索。一是通過詩行表面而顯示出的詩人對于客觀自然之秋的深深贊美之情。經過春的破土,夏的喧鬧,自然界呈現了山川明凈、空曠高遠的秋的美好。這成熟季節的到來,無疑是經歷了春的寒凍和夏的考驗后的可喜收獲。二是借助這些詩行而從中折射出的詩人對于人類社會之秋的無限政治豪情。在這里,萌芽的破土,夏季的考驗,幼葉的扭曲和受傷,枝條的狂熱和迷失方向,已不再局限于描摹自然情態,而與人所共知的動亂歷程聯系起來。可以這樣說,正是這樣的詩人政治情感線索的存在,才使《秋》在主題方面向深處開掘了一大步,給這首詩注入了精彩而深厚的思想內涵。在藝術上,本詩的突出特色是:詩人能夠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描摹自然事物的人化情態,使自然事物與詩人情感巧妙吻合,從而較好地把詩人的兩個情感線索在詩中表現出來,豐富了《秋》的思想魅力。如“連鴿哨也發出了成熟的音調”、“枝條在烈日下也狂熱過”、“自行車的車輪閃射著朝氣”等等,都明顯地表現出詩人用自我對外界的獨特感受來描摹自然事物的特點,帶上了十分明快的主觀化色彩。
上一篇:艾青·礁石
下一篇:(法國)波特萊爾·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