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以持躬,讓以待
《格言別錄》中有句話,“樸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世間有幾人愿意吃虧的?但南懷瑾卻在講經、講學中明確地告訴人們,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是的,人不能總是一味地想要獲取,自然界的東西那么多,一個人能得到多少?縱使你全得到了,那又有什么用,你會因此而幸福嗎?假如全世界人都很貧窮,而只有你一個人是富翁,那你會覺得快樂嗎?會覺得幸福嗎?人只有把自己有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敢于吃虧,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地相處,社會才能其樂融融。
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愿自己吃虧。鄭板橋曾說過:“吃虧是福。”這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他一生閱歷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墻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面干涉這件事,只是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里求書為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鄰居知道后也覺得很不好意思,拆了自家院墻,后退三尺,弄出六尺寬巷子,兩家終于握手言歡,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李叔同先生曾經在《改過實驗談》中提道:“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件肯吃虧的便是;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在李叔同看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在于肯不肯吃虧。而這種吃虧的精神也是關系到人生成敗的關鍵。
春秋時候,鄭國有個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名叫子產,他曾經擔任鄭國的卿相,幫助國家實行改革,使鄭國迅速富強起來,成為春秋時期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子產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有著愿意吃虧的胸懷。
子產在很小的時候就與一般人不同,他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經常讓著別人,有時候做游戲,明明是自己贏了,可他卻故意認輸,并且還不表現出來,讓別人沒有什么心理負擔,結果,別人都喜歡他,愿意和他一起玩。
長大之后,子產做了官,位居鄭國卿相,這可以說是地位僅次于君王的官銜了,可是子產卻從不以權謀私,他仍然喜歡把好處讓給別人,連君王對他的賞賜也經常分給別人,他的一位朋友對他的這個做法十分不理解,有一天就問子產:“你現在位高權重,沒有什么地方需要別人幫忙的了,相反只有別人會求你幫忙,那么你為什么還要討好自己的下屬呢?應該反過來才對啊!”子產沉吟了一會兒,跟他說:“我今天的高位是眾人擁護才得來的,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得到的好處應該分給大家,這樣大家都高興了,自己也就安穩了。”朋友表示嘆服。
當時,朝廷有許多政策不太好,人民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這樣就導致了老百姓的怨恨。子產察覺到這個問題,就上書君王,說:“國家應該為老百姓謀福利,如果只為一己之私不顧百姓的死活而不停地盤剝人民、壓榨人民,那么老百姓就會視國家為仇人,會奮起反抗,這樣國家就不得安寧了,又如何能期望國家興旺富強呢?所以要經常替老百姓著想,給他們一些好處,就像放水養魚一樣,表面上看似沒有什么作用,其實啊,更大的好處在后邊呢,并不會真正地吃虧的。”
君王看了之后感覺有點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子產的建議,并讓子產負責這件事。子產回去籌劃一番,制定了許多的惠民措施,又讓百姓暢所欲言而不加禁止,這樣鄭國就日漸安定了,國力也漸漸地增強了許多。老百姓廣泛傳說著子產的仁政愛民。
子產這是何等的眼光,又有著何等的洞察力,子產為了長遠的利益,舍棄一時的好處,甘愿吃虧,使他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功。所以,吃虧是福,想要做成大事的人必須要學會吃虧,吃虧,會迎來更多的朋友和合作者。
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是什么事都留有余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祚無量。”
敬以持躬,讓以待,內在核心是與人為善,不與別人爭利益,謙讓實際受益最大的還是自己。有時,人們在利益或是臉面上吃了點虧,但是,換來的往往是大家對你的信任和尊重。因而,你會發現自己格外地輕松和開心,而這是很難用金錢買來的。
有一老翁,請來了一位貴客,并把他留在家中吃午飯。一大早,老翁就吩咐自己的兒子前去集市上準備蔬菜果品。
但是,時間已過巳時了,他的兒子卻仍未回來。
老翁心里很著急,就親自到窗口去眺望。他看到在離自家不遠的地方,他的兒子挑著菜擔,在一條水塍上與一個挑京貨擔子的人面對面站著,彼此都不肯相讓,就在那兒都站著不動。
老翁離家趕上前去,好言相勸道:“老哥,我家中有客人,正等著這些東西做餐,請你往水田里讓一讓,讓他過來,你老哥也就可以過去。這豈不是對兩個人都方便嗎?”
那個人說:“你讓我下水田,他怎么不下呢?”
老翁說:“他個子矮,下到水田里怕擔子里的東西被水浸壞了;你老哥個子比他高,下到水田里不至于碰到水。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請你讓一下。”
那個人說:“你的擔子里不過是些蔬菜果品,即使浸濕了,將就著還可以吃;我的擔子里挑著的可都是京廣貴貨,萬一沾了水,就一錢不值了。我的擔子比你的貴重,怎么能讓我讓道呢?”
老翁看到無法說服他,便挺身過去說:“來,來!那么這么辦吧,讓我老頭兒下到水田里,你把貨擔子交給我,我把它頂在頭上,讓你空著身子從我兒子身旁過去,我再把貨擔子交給你,怎么樣?”
說完,他立即脫下鞋襪。那個人見老翁這么做,心里過意不去,說:“既然老丈這么說,我就下到水田里,讓你把擔子挑過去。”說完立即下到水田里讓路。老翁就只這么讓了一讓,就化解了一場爭執。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古人認為,謙讓、禮讓,是有德的主體,是有禮的主體,一人讓,從而帶動人人讓,國家便可安寧久長。
春秋時期,晉國和齊國在鞍這個地方大戰,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最終晉軍大敗齊軍。晉軍凱旋時,上軍副帥士燮最后進入國都,他的父親說:“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嗎?為什么不能早點回來?”士燮說:“一般軍隊勝利歸來,國內的人們必然熱情歡迎。如果先回來,一定會特別引人注意,這豈不是要代替主帥領受殊榮嗎?因此,我不敢先回來。”父親對他的做法很贊賞。
論功行賞時,晉景公對統帥郤克說:“這次我軍大勝是你的功勞啊!”郤克回答:“這完全是君王的訓教和幾位將帥的功勞,我有什么功勞呢?”晉景公稱贊士燮的功勞與郤克同樣大。士燮說是聽從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統率的結果。景公稱贊欒書,欒書說:“這次勝利有賴于士燮的指揮和士兵的奮力作戰。”
晉軍將領互相謙讓,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們團結協作,共同戰斗的精神,這正是大敗齊軍的關鍵所在。幾年以后,晉軍主帥戰死。晉侯檢閱軍隊,派遣士丐率領中軍,士丐辭謝了,他說:“荀偃比我強,請派荀偃吧。”于是讓荀偃率領中軍,士丐輔佐。晉侯又派韓起率領上軍,韓起要讓給趙武,晉侯就派遣欒黡,欒黡推辭說:“我不如韓起,韓起愿意讓趙武在上,君王還是聽從他吧。”于是趙武率領上軍,韓起輔佐。
晉國的將帥在名利面前互相禮讓,晉國百姓因此更加團結,從此,國力更加強盛。
謙讓以功,謙讓以利,謙讓以位,這是一個人品質層次高的表現,這種品德使國家安,人民安,也會為自己贏得世人的尊重。
《菜根譚》中說:“事事留有余地,造物不能忘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就是說不顧慮別人的立場,只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一定會產生摩擦,引起他人的反感,即使成功也難以持久。所以我們在追求利益時,應有所節制,與他人多溝通,做事千萬不可達到極限,預留幾步作為緩沖,這樣才能有利于自己和他人。
上一篇:南懷瑾《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下一篇:南懷瑾《既往不咎,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