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剛愎自用
老子在其所著《老子》一書中說:“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就是說人要謙虛、低調(diào),不要太過自我表現(xiàn),因為太過自顯于眾的人反而會自討苦吃。按老子所說,不自我表揚者,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者,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者,反能有功勞;不自我矜持者,反能長久受人歡迎。
南懷瑾深得老子思想精華,認為人確實要克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現(xiàn)今,很多人有自是、自伐、自夸、自矜的毛病或缺點。自見就是自以為是;自是就是主觀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正確,自己絕對沒錯。自伐,就是自夸,自我表揚,自我表功。自矜,就是自尊自大,傲慢。“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自己在抬高自己。古話說,你坐轎子要別人抬才能抬得起來。如果別人不抬,靠你自己來抬自己,你坐的轎子怎能抬得起來?所以,“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吃力不討好,欲得反失,想要表現(xiàn)反顯得自己愚昧無知,令人恥笑。這樣做,表面看是剛強,實際結(jié)果會讓人不恥。
從前魏地有個人,素以博學多識而著稱。很多奇物古玩,據(jù)說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說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為豪。
一天,他去河邊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東西,把腳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邊揉腳一邊四下張望,原來是一件銅器。他頓時忘了腳疼,拾起來細細察看。這件銅器的形狀像一個酒杯,兩邊還各有一個孔,上面刻的花紋光彩奪目,儼然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這樣的寶貝非常高興,決定大宴賓客慶賀一番。他擺下酒席,請來了眾多親朋好友,他對大家說:“我最近得到一個夏商時期的器物,現(xiàn)在拿出來讓大伙兒賞玩賞玩。”于是他小心地將那銅器取出,斟滿了酒,敬獻給各位賓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很多人裝出懂行的樣子交口稱贊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寶物。可是賓主歡飲還不到一輪,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
有個從仇山來的人一見到魏人用來盛酒的銅器,就驚愕地問:“你從什么地方得到的這東西?這是一個銅護襠,是角抵的人用來保護生殖器的。”這一來,舉座嘩然,魏人羞愧萬分,立刻把銅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無獨有偶。
楚邱地方有個文人,其博學多識的名聲并不亞于上面故事中的魏人。一天,他得到了一個形狀像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頸毛與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個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處打聽,可是問遍了遠近街坊許多人,都沒有一個人認識這是什么東西。后來一個號稱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人聽到消息后找上門來,研究了一番這古物,然后慢條斯理地說:“古代有犀牛形狀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狀的酒杯,這個東西大概是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聽大喜,把它裝進匣子收藏起來,每當設宴款待貴客時,就拿出來盛酒。
有一次,一個人偶然做客這個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這個東西盛酒,便驚愕地說:“你從什么地方得到的這個東西?這是尿壺呀,也就是那些貴婦人所說的‘獸子’,怎么可以用來做酒杯呢?”楚邱文人聽了這話,臉唰地一下紅到了耳朵根,羞慚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個洞鉆進去,趕緊把那古物扔得遠遠的。
上面這兩個故事中的人明明不學無術,卻偏要裝作博學多識的人,最終只能自欺欺人,出盡洋相。可見不自以為是,不剛愎自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每個人都應該奉行的為人之道。而那些企圖依靠吹噓或欺騙手段爭得名利的人,常常會出盡洋相,讓人笑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驕傲自大之通病,這類人大多也是逞強好勝、剛愎自用的人。而逞強好勝、剛愎自用,不僅令人厭惡,與己、與人、與事業(yè)都不利,而且,世間的紛爭相當多的也是由這種心態(tài)、行為所產(chǎn)生的。
中國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己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不能做眾人之長。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決不這樣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不自我表現(xiàn)、不固執(zhí)己見,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是非就能判斷清楚;不自我吹噓、夸耀,事業(yè)才有成效;不自高自大、盛氣凌人,領導人才能久長。
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這“四不”并不是柔弱的表現(xiàn)。它們贏得了“明”、“彰”、“有功”、“長”的結(jié)果,最終成為四強。這是很典型的柔弱轉(zhuǎn)化為剛強的表現(xiàn)。
清朝名臣曾國藩經(jīng)常以各種形式向幕僚們征求意見,在遇有大事決斷不下時尤為如此。有時幕僚們也常常主動向曾國藩投遞條陳,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辦法,以供其采擇。而曾國藩對幕僚們的這些意見,亦非常重視,也經(jīng)常加以采納。比如,采納郭嵩燾的意見,設立水師,湘軍從此名聞天下,受到清廷的重視,這件事可說是曾國藩初期成功之關鍵。
還有曾國藩多次寫信讓他的弟弟曾國荃集眾人智慧為己所用。比如,有一次他寫信說:“你最好與左宗棠共事,因為他的氣概和膽略過于常人,所以邀他與你一起共事,來幫助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他還曾勸曾國荃“早早提拔”下屬,再三叮囑:“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然曾國荃不聽其言,后屢遭彈劾,非議也多,曾國藩認為是他手下無好參謀所致。
當然,曾國藩因拒絕幕僚的正確建議而招致失敗或非議鼎沸的事例也不少。例如,曾國藩晚年對未聽幕僚勸阻頗為后悔,曾寫下“深用自疚”、“引為漸怍”等話給后人警醒。
總體而言,曾國藩能夠虛心納言,鼓勵幕僚直言敢諫,這與他在事業(yè)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關系。
縱觀歷史,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偉人,絕不是僅僅由于他有什么驚人的智慧、過人的膽略和良好的機遇。這些,是其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尚不充分。因為,即便是偉人,他首先也還是一個人,而一個人的智慧、膽略、體力等種種一切構成其能力都是有限的。回首偉人們成長的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成功正是來源于他們善于學習別人,善于借鑒別人,把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他人的膽略變成自己的膽略,借用別人的力量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然后,他們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影響力!
所以,凡想建大業(yè)、立大功者,千萬要牢記“四不”,實踐“四不”;相反,只要逆“四不”而動,那就沒有不失敗的。
上一篇:南懷瑾《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
下一篇:南懷瑾《不要虛度了青春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