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南懷瑾做學問一向秉承著“不恥下問”的態度,他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他不僅向有學問的人學習,同時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比自己社會地位低,在學問上不如自己,甚至自己的晚輩請教他們所專長的學問。
敏而好學對一般人來說,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但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勤奮罷了;而不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
現實中,如果一個人位卑、能力弱、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么,也不以為恥;反之,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強求教于能力弱,以博學求教于寡聞,便立即會感到臉上不光彩,恥于開口了。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許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正實行起來,還真得有過人的修養呢。
孔子本身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孔子在對學習的態度上歷來主張“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意思是說:三個人一起走道,就有一個值得我取法學習的。當然,孔子所謂的取法是正反兩方面吸取,選擇他人的優點加以學習,知道了他人的缺點對自己加以警戒。他認為善良的人是正面老師,邪惡的人是反面老師,正反面“老師”都對人學習有益。
孔子曾把人分為“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因而不學者”。他不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天才,他說:“我并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只不過是愛好學習,是個勤奮去追求學問的人?!彼J為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會有他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榜樣,他不同意學生們把他當作圣人,他也瞧不起那種自己什么也不懂卻自以為是的人,他要求學生們“多聞”“多識”。
據史書記載,孔子曾向郯國的郯子請教歷史知識;也曾不遠千里,西去雒邑,問禮于老子;還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琴。所以說,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他以能者為師,博采眾家之長,從而使自己成為一代偉大的學者。
一次,孔子要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事先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個環節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知禮的表現啊?!?/p>
還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
孔子一旁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后的學生子路說:“咱們再近前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么,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么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孔子認真地說,子路一下子紅了臉,不再說什么。
孔子走上前去和藹地對兩個小孩說:“我叫孔丘,看見你們爭辯得這么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兩個孩子說。
孔子笑著說:“別急,一個一個地講?!?/p>
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么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早上近,他說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
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講,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一個孩子搶著說:“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p>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說得不對,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當然是越近越能感覺到熱,這不就說明中午的太陽近嗎?”
另一個孩子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復想了半天,覺得兩個孩子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于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p>
兩個孩子聽后哈哈大笑,說:“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圣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走了。
子路看后很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隨便講點什么,那樣不就避免了被他們嘲笑嗎?”
孔子卻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如果不老老實實承認,怎么能學到似這番有趣的知識呀?!笔堑模趯W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人只有抱著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孔子真正做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自古以來,有成就的讀書人講起學習經驗,往往都會談到“不恥下問”。南北朝時杰出的農業學家賈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讀,知識淵博。他撰寫的《齊民要術》聞名于世。但是,這樣一位有學識的科學家,常常向當時被一些人認為最低賤的農夫羊倌求教。一些人知道后,就冷嘲熱諷地說:“赫赫有名的賈思勰,怎么還向農夫羊倌求教,這樣做豈不太失體面了嗎?”但賈思勰毫不在意,他認為人都有知識,實踐知識更為重要。于是他仍堅持像小學生那樣,不僅拜能者為師,更向勞動者拜師。
南懷瑾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只有首先甘當學生,才能成為先生。人如果想成就某方面的造詣,一定要放下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的架子,因為人只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能有所進步,達到新的高度。
京劇大師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還是丹青妙手。梅蘭芳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他虛心求教,每次都是執弟子之禮,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一位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擅诽m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場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更是深受感動。幾天后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并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而梅蘭芳不僅拜能者為師,像拜名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
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
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后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還尊稱他為“老師”。
梅蘭芳大師的行為正是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最好的詮釋,唐代文學大家韓愈有篇名垂千秋的文章——《師說》,里面有這樣幾句話:“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本褪钦f比我年齡大的人,他懂得的道理自然比我早,我應向他們學習;而年齡比我小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比我早,我也應向他學習。我是追求真理和知識,何必計較他們年齡的大小、身份地位的高低貴賤呢?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韓愈甚至認為學生未必就不如老師,老師未必就高明于學生。他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的這種思想是對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思想的最好注腳。
古人曾說:“學,然后知不足?!比藗冇肋h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知識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所以,只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虛心學習,多向他人請教,這樣我們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心世界就會變得更加豐富。
上一篇:南懷瑾《把孝敬父母當作頭等大事》
下一篇:南懷瑾《敬以持躬,讓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