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志不立
一個人要想干成一番事業,不但會遭遇挫折,而且會遭逢困難和艱辛。知難而退,自甘墮落,畫地為牢,裹足不前……這些都是強者深惡痛絕的。南懷瑾認為“世上無難事,只要立大志”。他曾說一個人不管做什么,只要肯立志,堅決地去做,哪怕“中道而廢”,也比一開始就停步不前好。“這就是“人無志不立”的道理,有了志這個基礎,加上信心的建立,就會使人產生精神的力量,有勇氣排除萬難,向心中的目標前進。
《論語》記載了這樣一事:
曾子問曰:“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p>
就是說曾子曾經請教孔子:一個君子不可以不寬大堅毅,因為他任重道遠,把實現仁看作自己的任務,不是很重大嗎?至死方休,不是很深遠嗎?”孔子說:“三軍之中,軍隊的首領可以改變,但一個普通男子,如果有志氣,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也就是說別人奪不了他的志?!?/p>
那么究竟什么是“志“呢?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志,不可被奪的志。這種“志”,可以是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也可以是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孔子的一生為了堅持自己的“道”,雖然屢屢受挫折、磨難,到處碰壁,但他卻能泰然處之,并堅定不移地為自己的理想奮斗。當時有隱士曾譏諷孔子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憲問》)。
然而對于他人的不理解,孔子雖感到悲涼,卻不動搖對行道、弘道的志向,他身體力行,踐行自己的大道,廣收門徒,終于,他的道,得到天下人心,為后世統治者所用,直到當今,還為世人所矚目。所以在中國古代,父母非常重視對孩子“志”的培養,也就是信念的培養。
有一個年輕書生屢試不中,非常灰心喪氣,一天,父親給他拿來了兩只杯子,里面裝滿了泥土。父親要他把杯子放在窗臺上,每天給它們澆水。
兩個星期后,其中一只杯子的泥土里冒出了兩片細細的嫩葉,書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親。
父親說:“你同時給兩只杯子里的泥土澆水,同時為它們付出了辛勞和汗水,為什么一只杯子里長出了新葉,而另一只杯子里卻什么也長不出來呢?——那是因為我在其中一只杯子里埋入了一粒種子,另一只則沒有。而那粒種子就代表著生命的理想、信念和目標。所以,生命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和目標,就是付出再多的辛勞和汗水,也不會有收獲?!?/p>
后來,父親又給了他兩只杯子,里面也裝滿了泥土。這次,父親要他只給其中的一只杯子里澆水。兩個星期后,那只澆水的杯子里冒出了新葉;而另一只沒有澆水的杯子里卻什么也沒有長出來。
父親又說:“在這兩只杯子里,我各埋入了一粒種子,為什么澆水的那只冒出了新葉,而沒有澆水的那只卻沒有新葉的出現呢?那是因為,生命僅有理想、信念和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懂得為它付出,沒有辛勤汗水的澆灌,就是再好的‘種子’,再好的理想、信念和目標,也只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永遠成不了現實?!?/p>
可見人的志向對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沒有了明確的志向和目標,就會像失去土壤滋養的種子和缺少水分澆灌的種子一樣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人生中的命運,一定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前提條件必須是胸懷大志。古代有“功名威赫歸掌上”的說法,就是說矢志不渝、肯于努力,敢于與命運抗爭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相傳在明朝,有一位泉州秀才梁炳麟赴京去會考。
考完試以后,梁炳麟自覺考得不錯,心情愉快地回泉州等待放榜,途經揚州,借宿在一間天公廟里。晚上睡覺時夢到福祿壽三仙在唱詞作樂,詞意優雅,清晰可聞。第二天,梁炳麟起床自以為得了吉兆,就到大殿去抽簽,結果他抽中的簽是上上簽:
三篇文章入朝廷,
中得三頂甲文魁。
功名威赫歸掌上,
榮華富貴在眼前。
梁炳麟看后以為一定可以高中狀元,就興致勃勃回到泉州等待佳音,結果放榜時竟然名落孫山。梁炳麟心灰意冷,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神明要捉弄他。
后來,他借刻木偶演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并自創戲文,演給鄉親娛樂,沒想到大受歡迎,在泉州一帶造成轟動,常有人不遠千里來看他演戲。梁炳麟心里找到寄托,從此無意仕途,專心木偶雕刻、木偶戲創作、演出。
有一天,梁炳麟正在演一出文狀元的戲時,突然想起從前抽簽的簽詩:“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大悟簽詩中隱藏的深遠含義。
梁炳麟自此更潛心雕刻木偶,創作木偶戲,以后發展成為布袋戲,成為布袋戲的一代宗師,他的徒子徒孫更進一步發揚他的技藝,使布袋戲成為明朝以來閩南最重要的戲劇形式,梁炳麟也因此名傳青史。
人如果明確了自己的志向,就會變得意志非常堅強,不但碰到困難時不萎靡、不退縮;而且可以從與困難抗爭中找到希望和力量。事實證明,在生活和事業中,千千萬萬的強者正是從克服困境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就。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畏難心理,樹立遠大的志向呢?
首先,端正態度,明確信念。在困難面前能否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有賴于和困難拼搏的心理準備,也有賴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的堅強決心。許多人在困境中之所以變得沮喪,是因為他們原先并沒有與困難作戰的心理準備。當進展受挫、陷入困境時便張皇失措,或怨天尤人,或到處求援,或借酒消愁。這些做法只能徒然瓦解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客觀上是幫助困難打倒了自己。他們既然不打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結果,一切可以征服困難的可行計劃便都被停止執行,本來能夠克服的困難也變得不可克服了。還有的人,面對很強的困難不愿竭盡自己的全力,當攻不動困難時,便心安理得地尋找理由:“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困難太大了?!边@種“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歸因所保護下來的,不是征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而是怯弱和灰心。不言而喻,這種人永遠也找不到克服困難的方法。其實,人生的主宰就是人自己。無論失足者也好,殘疾者也好,失戀者也好,落榜者也好,只要自強不息,均可挖掘出生活的甘泉。
其次,培養強大的自信。困難只能嚇住那些性格軟弱的人。對于真正堅強的人來說,任何困難都難以迫使他就范。人的自信是戰勝畏難情緒的有力武器。當自己出現畏難情緒時,首先,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制定適宜的目標,做事循序漸進,堅定自己戰勝困難的信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只捕蟹船上住著老艄公和他的兒子。常常,他們爺倆高掛桅燈,搖著一葉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滿艙的星光,滿懷的明月,是老艄公歲月里恒開不敗的花朵。后來,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幾乎致盲,但仍陪兒子下海捕蟹。
一夜,艄公父子正捕蟹,突然陰云密布,惡浪洶涌,狂烈的風嘩啦一聲就拍碎了桅燈,頓時,他們被卷入了黑色的旋渦,覆舟在即。
“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兒子絕望地喊道。
老艄公踉踉蹌蹌從船艙里摸出來,推開兒子,自己掌起舵。
終于,蟹船劈開風浪,靠向燈光閃爍的碼頭。
“爸爸,你視力不好,怎么還能辨出方向?”
“我的心里裝著盞燈呢。”老艄公悠悠地說。
是的,明確了志向,等于明確了信念。老艄公不放棄努力,憑借著強大的自信,戰勝了風浪,回到了自己的家。人培養自己強大的自信,是一生的功課,有自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障礙,就像心中有一盞永不熄滅的燈,能走出重重迷霧,戰勝各種障礙。
上一篇:南懷瑾《人不要為名所累》
下一篇:南懷瑾《修身養性,選擇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