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寬以待人
南懷瑾認為,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而他人犯了錯,能既往不咎,不僅可以免除自己的厄運,還會因為寬容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在自己的前進路上搬掉一塊又一塊絆腳石;所以,人的所謂的幸運,是自己為自己謀來的,因為有意、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常常拓寬了自己的道路。
孔子在《論語》中記載,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社應該種什么樹?”宰我回答:“夏朝植松樹,商朝植柏樹,周朝植栗子樹。植栗子樹使老百姓戰栗恐懼。”孔子說:“已經做過就不要再說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提了,過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責備了。”
孔子主張“既往不咎”,即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就像人有了過失,教育了,認識了,改正了就好。這是寬以待人的一個重要表現。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人過去的錯事,因此別人也不怨恨他們。”
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南方的河里有一條豚魚,游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
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這條河豚魚,“因游而觸物,不知罪己”。即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人非圣賢,一個不能寬待自己的人只會郁郁寡歡,一個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為別人讓一步路的人最終會無路可走;一個一味逞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見解的人最終會陷入孤立;一個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一點瑕疵的人最終會成為孤家寡人。
寬容并不意味著對惡人橫行的遷就和退讓,也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可能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就是以善意去寬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就像大海因其寬廣而容納了眾多小溪,人若胸懷寬廣必會大度而容人。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家喻戶曉,他以自己的寬宏大度制伏了叛軍,收服了人心,不能不讓人敬佩和贊許。
孟獲是三國時蜀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中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就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對孟獲只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只顧向前猛沖,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便刁鉆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松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諸葛亮毫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就這樣七擒七縱,終于感化了孟獲。
孟獲回去之后,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制。自此,蜀國的大后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說,事不過三。一般人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但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后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并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以德報怨,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為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后方,使國內人民免于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無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殺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各族人們的敵愾,竟起效尤,那么他就會疲于應付南蜀的叛亂,也就不會再有后面的北伐曹魏、六出祁山的壯舉了。
人一定要學著去寬厚地待人,特別是他人犯錯后能夠既往不咎,這樣做不僅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反而會使自己、他人都受益,利己利人。在中國古代,還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讓人受益匪淺:
晉綽公執政時期,有個叫解狐的大夫,他為人耿直倔強,公私分明,晉國大夫趙簡子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個愛妾叫芝英,生得貌美體嬌,如花解語,深得解狐的喜愛。可是有一次有人告訴解狐說,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為刑伯柳人很忠實。那人于是決定用計使刑柏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晉君旨意,要到邊境巡視數月。由于任務緊急,解狐連親近的幕僚刑伯柳都沒帶,就匆匆出發了。
真是天賜良機,芝英不由心中竊喜。可是前兩天她還不敢去找刑伯柳,第三天,她實在熬不住了,就偷偷地溜進了刑柏柳的房間,倆人正在房中卿卿我我、如膠似漆的時候,房門突然大開,解狐滿面怒容,帶著侍衛站在那兒。原來,他根本沒接到命令要去巡邊,而是就在附近躲了起來,一接到報告,就馬上回府,果然逮個正著。
解狐把倆人吊起來拷打細審,得知原來芝英愛慕刑伯柳年輕英俊,就找機會勾搭成奸。知道情況后,解狐怒火更大,他把倆人痛打一頓,雙雙趕出了解府。
后來,趙簡子領地的國相職位空缺了。趙簡子就讓解狐幫他推薦一個精明能干、忠誠可靠的國相。解狐想了想,覺得只有他原來的家臣刑伯柳比較適合,于是就向趙簡子推薦了他。
趙簡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為自己的國相,刑伯柳果然把趙簡子的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趙簡子十分滿意,夸獎他說:“你真是一個好國相,解將軍沒有看錯人啊!”
刑伯柳這才知道是解狐推薦了自己。但自己是解將軍的仇人,解將軍為何卻要舉薦自己呢?刑伯柳決定拜訪解狐,感謝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
刑伯柳通報上去后,解狐叫門官問他:“你來是因為公事還是因為私事?”刑伯柳向著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遙遙作揖說:“我今天赴府,是專門負荊請罪來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將軍,蒙將軍晨昏教誨,像再生父母一樣。但伯柳做了對不住將軍的事,心中本就萬分慚愧。現在將軍又不計前嫌,秉公舉薦,更叫我感激涕零。”
門官將刑伯柳的話通報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門前等候,卻久久不見回音。他正在疑惑難解的時候,解狐突然出現在門前臺階上,手中張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還來不及躲閃,那箭已擦著他耳根飛過去了。刑伯柳被嚇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著又一次張弓搭箭瞄準他,說:“我推薦你,那是為公,因為你能勝任;可你我之間卻只有奪妻之恨,你還敢上我的家門來嗎?再不走,射死你!”
刑伯柳這才明白,解狐依然對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遠施一禮,轉身逃走了。
解狐能公私分明到這種境界,寬容的心態頗值得贊嘆。
天不言己高,地不言己厚,什么叫作比海洋還要寬廣的寬容?故事中的解狐就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寬容的人,雖然有自己的原則和愛憎,但會以國家利益為重,會顧全大局,關鍵的時候甚至能舍去自己的私利而顧公利益。
所以在生活中,當我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生沖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為了避免沖突,維持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愿自己吃一點虧,在不傷及自己利益或傷及利益的時候,更要對別人抱持寬容的態度。
上一篇:南懷瑾《敬以持躬,讓以待》
下一篇:南懷瑾《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