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暑假
我們家鄉人要出一本韋鶴琴先生紀念冊,來信囑寫一篇小序。我覺得這篇序由我來寫不合適,我是韋先生受業弟子,弟子為老師的紀念冊寫序,有些僭妄,而且我和韋先生接觸不多,對他的生平不了解,建議這篇序還是請邑中耆舊和韋先生熟識的來寫,我只寄去一首小詩:
綠紗窗外樹扶疏,
長夏蟬鳴課楷書。
指點桐城申義法,
江湖滿地一純儒。
詩后加了一個附注:
小學畢業之暑假,我在三姑父孫石君家從韋先生學。韋先生每日講桐城派古文一篇,督臨《多寶塔》一紙。我至今作文寫字,實得力于先生之指授。憶我從學之時,已經六十年矣,而先生之聲容態度,閑閑雅雅,猶在耳目。
關于這個附注,也還需要再作一點說明。我的三姑父——我們家鄉對姑媽有一個奇怪的稱呼叫“擺擺”,姑父則叫“姑擺擺”,原是辦教育的,他后來棄教從商,經營過水泵、造過醬醋,但他一直是個“儒商”,平日交往的還是以清白方正,有學問的教員居多。他對韋先生很敬佩,這年暑假就請他住到家里,教我的表弟和我。
“綠紗窗外樹扶疏”是記實。三姑父在生活上是個革新派。他們家是不供菩薩的,也沒有祖宗牌位。堂屋正面的墻上掛著兩副對子。一副我還記得:“談禪不落三乘后,負耒還期十畝前?!焙孟窬褪琼f先生寫的。他家的門窗,都釘了綠色的鐵紗,這在我們縣里當時是少見的。因此各間屋里都沒有蒼蠅蚊子。而且綠紗沉沉,使人感到一片涼意,窗外是有一些樹的。有一棵蘋果樹,這也是少見的。每年也結幾個蘋果,很小,而且酸。樹上當然是有知了叫的。
三姑父家后面有一片很大的空地。有幾個山東人看中了這片地,租下開了一個鍋廠。鍋廠有幾個小伙計,除了眼睛、嘴唇,一天臉都是黑的,煤煙熏的。他們老是用大榔頭把生鐵塊砸碎,成天聽到啷啷的聲音。不過并不吵人。
我就在蟬鳴和砸鐵聲中讀書寫字。這個暑假我覺得過得特別的安靜。
韋先生學問廣博,但對桐城派似乎下的功夫尤其深。他教我的都是桐城派的古文,每天教一篇。我印象最深的是姚鼐的《游泰山記》、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戴名世的《畫綱巾先生傳》等等諸篇?!队翁┥接洝防锏拿洌骸吧n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汶水徂崍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我一直記得。尤其是“明燭天南”,我覺得寫得真美,我第一次知道“燭”字可以當動詞用。“居霧”的“居”字也下得極好。左光斗在獄中的表現實在感人:“國家事糜爛至此,……不速去,吾今即撲殺汝!”這真是一條鐵漢子?!懂嬀V巾先生傳》寫得淺了一點,但也不失為一篇立場鮮明的文章。劉大櫆、薛福成等人的文章,我也背過幾篇。我一直認為“桐城義法”是有道理的,不能一概斥之為“謬種”。
韋先生是寫魏碑的,我的祖父六十歲的壽序的字是韋先生寫的(文為高北溟先生所撰),寫在萬年紅紙上,字極端整,無一敗筆。我后來看到一本影印的韋先生臨的魏碑諸體的字帖,才知道韋先生把所有的北碑幾乎都臨過,難怪有這樣深的功力。不過他為什么要我臨《多寶塔》呢?最近看到韋先生的詩稿,明白了:韋先生的字的底子是顏字。詩藁是行楷,結體用筆實自《祭侄文》、《爭座位》出。寫了兩個月《多寶塔》,對我以后寫字,是大有好處的。
我的小詩附注中說:“我至今作文寫字,實得力于先生之指授?!笔钦\實的話,非浮泛語。
暑假結束后,我讀了初中,韋先生回家了,以后,我和韋先生再也沒有見過面。
聽說韋先生一直在三垛,很少進城。
抗戰時期,他拒絕出任偽職,終于家。
韋先生名子廉,鶴琴是別號。我懷疑“子廉”也是字,非本名。
(載一九九八年第一期《收獲》)
上一篇:汪曾祺《“無事此靜坐”》
下一篇:汪曾祺《一輩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