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與靈活的變通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會一成不變,中國有句古話,“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古,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即如果不通曉事物的變化,沒有合乎實際的決策,絕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明智的人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求變,因循守舊、教條主義是為人處世的大敵。
南懷瑾認為,圣人不照搬古法,不墨守成規,能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治措施。即一個人即便有超人的才能,品行廉潔,但缺乏明智而隨機應變處理問題的本領,那也是不行的。
孔子很明白隨機應變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循規蹈矩是他的一大優點。他曾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本褪钦f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不堅持非要這樣做,也不堅持非要那樣做,只要怎么做能符合道義就怎么做。孔子這句話強調的是,為人處世要靈活,善于變通,千萬不能過分死板,墨守成規。
史書上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問孔子說:“顏淵是什么樣的人?”
孔子回答說:“顏淵是愛人的人,我孔丘不如他。”
又問道:“子貢是什么樣的人?”
孔子答道:“子貢是有口才的人,我孔丘不如他?!?/p>
又問道:“子路是什么樣的人?”
孔子說:“子路是勇敢的人。我孔丘不如他?!?/p>
那人于是質問他說:“他們三個人都比您老先生賢,而他們都為您奔走效勞,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說:“我孔丘能愛人又能有原則,有口才有時又言語鈍拙,行為勇敢有時能膽怯。但若拿他們三人的才能,換我孔丘的本領,我是不換的。”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是有多面性的,所以,為人處世應該靈活求變?!叭省彪m是愛人,但不能一味愛人,該有原則的時候就要有原則?!叭獭钡臅r候要能“忍”,“勇”的時候要能“勇”,而需要“怯”的時候就要“怯”。有的場合需要“辯”,有的場合則需要表現出“拙”。而人不能靈活求變,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則是愚蠢的人。
唐朝中葉,安祿山發動叛亂。叛軍一路上勢如破竹,這一天來到了雍丘。著名將領張巡率領雍丘軍民進行了積極的抵抗。守衛戰堅持了40多天,城中的箭都已用完。張巡叫士兵們扎了一千多個草人,給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繩子。晚上,叫士兵提著繩子把草人從城墻上慢慢放下去。圍城的叛軍以為是唐軍偷越出城,一陣亂箭射去。等草人身上扎滿了箭,士兵們再把草人拉上城來。這樣反復好多次,得到了十幾萬支箭。
秘密泄露出去,叛軍才知道張巡用了草人借箭的計策。又一天夜里,只見又有好多人從城上吊了下去。叛軍將土都哈哈大笑,嘲笑張巡愚蠢。有個將領說:“張巡還想用草人來賺我們的箭呀,弟兄們,別上當啦!咱們不理它,讓他們白等著吧!”
過了一陣子,有人報告城墻上的草人不見了。那個將領說:“咱們不射箭,張巡準是等得不耐煩,把草人收回去了。沒事啦,大家都睡覺去吧?!闭l知,夜深人靜的時候,叛軍駐地突然跑出一支唐軍,向叛軍兵營殺來。城里唐軍也擂鼓吶喊,要殺出城來。而叛軍將士早已進入夢鄉,遭到這突然襲擊,立刻大亂。叛軍將領從睡夢中驚醒,以為是唐朝的增援大軍殺來了,不敢抵抗,慌忙下令放火,把工事壁壘一齊燒毀,然后逃跑了。原來這又是張巡用的計。這次吊下城來的不是草人,是唐軍的“敢死隊”?!案宜狸牎毕鲁且院缶驼业胤铰穹饋?,到深夜發動突然襲擊,城里再呼應助威,好像增援大軍從天而降。其實“敢死隊”一共才500人。等叛軍驚慌逃跑,“敢死隊”和城里的唐軍乘勝追殺十多里,取得大勝利,才收兵回城。
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式的思維思考問題。所以,生活中人一方面要有意識地破除“思維定式”;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利用別人可能產生的思維定式,靈活地處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
宋國有個人在一次耕田的時候,看見一只兔子奔跑時撞到了樹,碰斷了脖子死了。從此他便放下手中的農具不干活,守在樹邊,希望再碰到死兔子。此后他再沒能得到兔子,但這件事卻成了宋國的一個笑話。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也記錄了一個故事,說明求變的重要性。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先派人在河水可以渡人的地方設立標志。不料河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這種情況,夜里依然循著標志渡河,被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個。士兵們驚皇失措,四處逃命,混亂得像城市的房屋倒塌下來一樣。
呂不韋說,在他們早先設立標志的時候,本來可以從這里渡河。但后來水情已經發生了變化,水漲得多了,他們還是沿著沒漲水時的標志渡河,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精通謀略的人總是能夠積極動腦,及時“制造”出急需的東西,以解燃眉之急。《圍爐夜話》中指出:“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奔凑f“不變”會致失敗的道理。
北宋年間,朝廷遣能征慣戰的將軍狄青領兵南征。當時朝廷中主和、妥協派勢力頗強,狄青所部亦有些將領怯戰,有的甚至散播謠言,說什么“夢見神人指示,宋兵南征必敗”。軍中不少有迷信思想的官兵盡皆惶然,篤信此次南征“兇多吉少,難操勝券”,一時軍心渙散。狄青雖一再訓說:“我軍乃正義之師,戰必勝,攻必克?!睙o奈官兵迷信思想極重,收效甚微。
為此,狄青和幾員心腹大將十分憂慮。大軍途經桂林,適逢大雨滂沱,一連數天,烏云蔽日,無法行軍。此時軍中謠言更甚,均謂出師不利,天降兇雨,旨在回師……
一天黃昏,狄青帶領幾員偏將冒雨巡視,路經一座古廟,見冒雨進香占卜者不少,便進廟詢問。廟中和尚說,“皆因此廟神佛靈驗,有求必應,故終年拜佛占卜者絡繹不絕?!?/p>
狄青聽罷,心中頓生妙計。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掛,領將士入廟拜佛,虔誠地供香跪拜后,便對將士們說:“本帥當眾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兇吉?!闭f畢,他請廟祝捧出百枚銅錢,說明一面涂紅,一面涂黑,然后當眾合掌祈禱:“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獲全勝,百枚銅錢當紅面向上!”只見他將銅錢一擲,落地有聲,果然盡皆紅色。將士們驚異萬分,興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時士氣大振。狄青當即下令不準再動銅錢,以免冒犯神靈,同時令心腹將士取來百枚長釘,把銅錢釘牢在地,然后對全軍說道:“此戰必勝,乃上天助我!待班師之日,再謝神取錢吧!”
第二天雨過天晴,宋軍士氣高昂,直壓邊境。兩軍對陣,宋軍將士無不奮勇當先,所向披靡,直把入侵者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乖乖地立下降書,自稱永不敢再犯大宋邊境。
宋軍班師回朝,狄青高興地帶領一班將校到古廟謝神還愿,拔釘取錢時,一位偏將忽然驚呼:“奇怪,奇怪!這百枚銅錢怎么兩面皆是紅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舉絕非神靈,乃是本將軍借神佛之靈,鼓士氣也!”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狄將軍私下和幾位心腹將士暗將銅錢兩面都涂成紅色,故弄玄虛,利用將士們的迷信心理,化厭戰情緒為勇戰情緒,一鼓作氣,最終戰勝了侵略軍。
南懷瑾認為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一定要發揮自己的靈活性,這樣主動性、創造性就會跟隨著人們。人要養成求變和靈活變通的思維模式。當然“善變”絕非“亂變”,靈活不一定要違背道義和自然規律,“求變”和靈活變通一定要變得合理、變得有據、變得有效;同時靈活、求變也要符合現實狀況,而不是不根據情況隨意靈活,任意“求變”!
上一篇:南懷瑾《善惡分明》
下一篇:南懷瑾《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