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南懷瑾認為,“大智若愚”,并不是真的愚,而是把真正的大智慧隱藏起來,即“守愚”。《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就是說最完滿的東西,也會有殘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也是不會窮盡的。最直的東西,也不是絕對的直;最靈巧的東西,看著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看上去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有時候,人在關鍵時刻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現,“此時無聲勝有聲”,反而會使人懾服,出奇制勝,老子所說的“大辯若訥”就是這個道理。
三國時,諸葛亮設下空城計。諸葛亮帶一個侍衛在城頭撫琴,司馬懿率百萬之眾殺至城下,諸葛亮表情自然,談笑風生。但越是怡然自得,越是令司馬懿心中不安,狐疑多時,不敢貿然攻城。最終傳下令去,撤軍回營,退避三舍。
諸葛亮不動一兵一卒,反而嚇退了司馬懿百萬雄兵;如果諸葛亮不淡定,以硬抗硬,勢必會城破人亡,性命難保。
這就是老子所主張的“無為”戰勝“有為”。歷史上公孫弘不作辯解贏美名的故事也與諸葛亮的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后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如果他百般辯解,旁觀者會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在為自己辯解、“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于“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么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及沽名釣譽了,因為他沒有什么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各種原因,人有時難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對此,如果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忙于解釋和迎戰,處理不好,往往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更大的不安和麻煩;相反,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沉住氣,不去忙于解釋,冷靜應對,反而可能很容易化解各種危難于無形。
《論語》中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愚蠢的人一樣。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愚蠢。
顏回表面上很愚,其實他更用心,所以課后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可見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但其實在“若愚”的背后,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古往今來,聰明反被聰明誤者可謂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守愚的人,卻是很聰明的人。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這樣一位聰明得讓人不以為聰明的人。
當時的郭德成,任驍騎指揮,一天,他應召到宮中,臨出來時,明太祖朱元璋拿出兩錠黃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對他說:“回去以后不要告訴別人。”面對皇上的恩寵,郭德成恭敬地連連謝恩,并將黃金裝在靴筒里。
但是,當郭德成走到宮門時,卻又是另一副神態,只見他東倒西歪,儼然是一副醉態,快出門時,他又一屁股坐在門檻上,脫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黃金自然也就露了出來。
守門人一見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黃金,立即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見守門人如此大驚小怪,不以為然地擺擺手:“那是我賞賜給他的。”
后來有人因此責備郭德成道:“皇上對你偏愛,賞你黃金,并讓你不要跟別人講,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來鬧得滿城風雨。”
對此,郭德成自有高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你們想想,宮廷之內如此嚴密,藏著金子出去,豈有別人不知之道理?別人既知,豈不說是我從宮中偷的?到那時,我怕渾身長滿了嘴也說不清了。再說我妹妹在宮中服侍皇上,我出入無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來試一試我呢?”
現在看來,郭德成臨出宮門時故意露出黃金,確實是聰明之舉。恰如郭德成所言,如果被他人發現,他會有口難辯。郭德成的這種做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大智若愚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裝愚”,而且預料到可能出現的麻煩,防患于未然。
南懷瑾非常贊賞蘇軾在《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的觀點。他認為對于一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有大勇,也可表現出怯懦的樣子;很聰敏,也可表現出很愚拙的樣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同時不做隨波逐流之事。他認為,世間真正的大智大勇者都不大肆張揚,所以,看一個人不要光看其表面,而要看其內心,考察他的實力。
中國有句古話,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實其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凡此里面隱藏著大智慧啊。
上一篇:南懷瑾《堅持與靈活的變通》
下一篇:南懷瑾《大道至簡,追求簡單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