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1]
【原文】
何年部落到陰陵[2],奕世勤王國史稱[3]。
夜掩牙旗千帳雪[4],朝飛羽騎一河冰[5]。
蕃兒襁負來青冢[6],狄女壺漿出白登[7]。
日晚鵜泉畔獵[8],路人遙識郅都鷹[9]。
【注釋】
[1]蔚州:今山西靈丘縣。契苾使君:蔚州刺史契苾通。詩題下作者自注:“使君遠祖,國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鐵勒族契苾部落人,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契苾通五世祖契苾何力,率部歸順唐王朝,以后又立有大功,封涼國公。契苾(qì bì):古族名。敕勒諸部之一,隋唐時居焉耆西北,后以之為姓。
[2]陰陵:陰山,在內蒙古中部。契苾何力歸唐后,曾移居陰山。
[3]奕世:累世。勤王:為朝廷效力。唐太宗置契苾部于甘、涼一帶,后來部落東移,遷至陰山一帶,累世有功,國史稱之。
[4]夜掩牙旗千帳雪:馮浩注:《舊書傳》:“貞觀七年,同征吐谷渾。時吐谷渾主在突淪川,何力欲傾其巢穴,乃自選驍兵千余騎,直入突淪川,襲破牙帳,渾主脫身以免,俘其妻子。”牙旗:軍營前的大旗。
[5]朝飛羽騎一河冰:馮浩注:《舊書傳》:“龍朔元年,為遠東道行軍大總管,次于鴨綠水,其地高麗之險阻,莫支男生以精兵數萬守之,眾莫能濟。何力始至,會曾冰大合,趨即渡兵,鼓躁而進,賊遂大潰,斬首三萬級,余眾盡降。”二句寫契苾何力“勤王”事跡,雪蓋千帳之寒夜,卷旗突襲敵軍,冰封河流之清晨,率騎涉水飛躍。
[6]襁負:背著小孩。青冢:王昭君墓,此處泛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帶。
[7]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市東。此二句意為契蘇通所到之處,深受各部族老幼婦女的歡迎。
[8]鵜泉:在今內蒙古五原縣。
[9]郅都:西漢景帝時人,任雁門太守時,威震匈奴。“識”:一作“認”。
【譯文】
契苾部落是在哪一年來到陰山?世世代代為國效力,青史留名。五世祖契苾何力在雪蓋千帳的寒夜,突襲敵軍,在冰封河流之清晨,率兵涉水飛躍,戰功赫赫。北方少數民族的青年男子背著孩子紛紛歸附,婦女端著奶酪犒勞來往將士。黃昏時分你在鸊鵜泉打獵,路人隔著很遠便認出你就是那郅都鷹。
【賞析】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大唐軍隊破回鶻于黑山。契苾通奉詔赴天德(今河套地區),詩人以此詩相贈,送其出征。全詩緊緊圍繞“奕世勤王”四字,贊美契苾部落與唐王朝的友好往來,敘贊其部落自歸唐以來功勛累累,國史英之。全詩從側面著筆,行文靈動精巧,先輩與子孫互為正向襯托,將對契苾族人的褒揚表達到了極致,其中也可見唐時對少數民族的包容及平等態度。
首聯以設問起筆,概括契苾部落“奕世勤王”的功績及“國史稱”的歷史地位,直露贊譽之情,奠定全詩的情感基調。“何時”突出強調契苾部落與唐王朝的友好關系由來已久。頷聯追溯契苾部落與唐王朝友好往來的起源,贊頌五世祖契苾何力的英勇無畏、赫赫戰功。詩人選取寒冬的深夜和凌晨這兩個特殊的時間點,渲染邊塞的荒漠氣息和艱苦條件,用以突出掩旗夜襲和朝飛冰河的急速與迅猛,凸顯契苾何力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勇氣。頸聯通過側面描寫鄰近部落人們的投靠和歡迎表現契苾部落的繁榮,既承頷聯,追溯先祖往事,亦可視為對契苾通的贊揚,含蓄雅正。尾聯為詩人的聯想,想象契苾通田獵場景,贊頌他如“郅都鷹”一樣勇猛,贊其踵武先烈。“鷹”合上句“獵”,又喻契苾通正如郅都,為回鶻所忌憚,關合巧妙。全詩氣勢磅礴豪邁,場面有聲有色如在眼前,有一種故事感和史詩感。
上一篇:李商隱《謝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贈宇文中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