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李商隱的兩首寄內、悼亡絕句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24 12:36:33

李商隱的兩首寄內、悼亡絕句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約 813—858)與杜牧齊名;他的絕句也和杜牧的絕句一樣為歷來詩評家所推重。王士禛在《唐人萬首絕句選·凡例》中論七言絕句云:“開元、天寶諸名家,無美不備。李白、王昌齡尤為擅場。……中唐之李益、劉禹錫,晚唐之杜牧、李商隱四家,亦不減盛唐作者。”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七絕凡例》中更稱:“李義山用意深微,使事穩愜,直欲于前賢之外另辟一奇。絕句秘藏,至是盡泄。”葉燮在《原詩》中也說:“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從下面一首《夜雨寄北》(《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可以看出這一“深”與“婉”的特色: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范晞文在《對床夜話》中指出,“唐人絕句,有意相襲者,有句相襲者”,并認為李商隱的這首《夜雨寄北》襲自賈島的《渡桑乾》詩,為“襲其句而意別者”。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也說:“李義山‘君問歸期’一首,賈長江‘客舍并州’一首,曲折清轉,風格相似。”兩人所舉的賈島詩(一作劉皂詩,題為《旅次朔方》)如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確有與其相同之處,但未必是有意相襲,而風格也并不相似。其相同之處是:兩詩的后兩句都寫離開客居之地后回想客居之地,特別是末句的開頭都用了一個“卻”字承轉,句式極為近似。但李詩則在運思上更深一步、更曲一層。賈島(或劉皂)是已離并州后,回望客居十年、已成第二故鄉的并州,不免懷有依戀之情。《渡桑乾》詩不過是直抒在旅途中產生的這樣一種微妙的感情,在運思上實無深曲可言。而李商隱寫《夜雨寄北》詩時,此身還在巴蜀,而且未有歸期,卻憑空構想出一個回到長安后與妻子剪燭夜話的場景,并進而想象在彼時會談到此時,在彼地會談到此地。這在運思上可說是既深且曲;《渡桑乾》詩在這一點上是不能與之比美的。而且,《渡桑乾》詩只是單純地敘說客居并州之事,表達回望并州之情,缺乏景色的烘托、細節的渲染;這首《夜雨寄北》詩,則以巴山夜雨的景色來烘托今日之事、今日之情,以剪燭西窗的細節來渲染異日之事、異日之情,在這一點上也比前者更富有形象感染力。白居易有首《邯鄲冬至夜思家》詩: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中以這首白居易的詩與《夜雨寄北》詩相比,指出前者“是魂飛到家里去”,后者“則又預飛到歸家后”。這也是說李詩比白詩更深一步、更曲一層,確是“于前賢之外另辟一奇”,不愧為獨步千古的名作。這首詩的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在句內自成問答。這一寫法與漢《桓帝初天下童謠》“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兩句是同一機杼的。這樣,只用一句詩就寫出了妻子盼望遠人早日歸來的心情以及旅人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三句都由這一句生發,而在感情表達、景物展示上卻極跳動變換之能事。這是一首用代書簡的寄內詩,在第一句詩里以“未有期”回答了有關歸期的詢問,按照一般思路,也許接下去應當訴說這一“未有期”的苦衷和自己此時的心境,而下面“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好像在思路上和第一句脫了鉤,突然轉而寫似與歸期問題并無關連的巴山雨景。這一詩筆的跳躍,跳得還不算遠,寫的還是此時此地的景物。再下面“何當共剪西窗燭”一句,則遠離此時此地,轉而寫在想象中的未來歲月、在想象中的長安故居與妻子重逢的情景,詩筆就跳躍得更遠了。而最出人意表的是:詩人在最后“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句中,又把想象從未來拉回今夜,從長安拉回巴山。朱鶴齡在《李義山詩集》中指出,這首詩的第二句寫“今夜”,第三句寫“他日”,第四句又寫到“今夜”,也就是說,在時間上是從“今夜”寫到“他日”,又回到“今夜”;而如果從空間著眼,這三句詩是從巴山寫到長安,又回到巴山。

詩人在寫這首《夜雨寄北》詩時,使他愁心如織的是“問歸期”與“未有期”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客觀上、在現實中本無從解決,也難以擺脫,而深深陷入這一矛盾之中的詩人又冀求有所解脫。這就把他引入了身、心兩相分離的狀態:在時間方面表現為面對當前之景而心思未來之事;在空間方面表現為身在巴山而神馳故里。其詩筆之所以如此跳動變換,其詩情之所以如此纏綿往復,原因可能在此。何焯稱贊此詩為“水精如意玉連環”(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何景明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中也以“辭斷而意屬”為詩文“不可易之法”。這首《夜雨寄北》詩可說達到了這一要求。詩中所寫,忽而此時,忽而彼時;忽而此地,忽而彼地。句與句間似相隔絕,而又是一意回環、暗中相連的。

這首詩寫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是李商隱滯留巴蜀期間,寄給留在長安的妻子王氏的。從這首詩,可見他們夫妻平時的感情之篤、別后的憶念之深。但三年后,在大中五年(851)的夏秋之交,王夫人不幸病逝。詩人于當年冬季又赴東蜀,行經散關,遇上大雪,途中憶念王夫人,寫了一首情辭哀婉的悼亡詩,題為《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夜雨寄北》詩表達的還只是生離之苦,這首詩表達的則是死別之恨了。這時,李商隱還不到四十歲。中年喪妻本是人生一大痛事,何況他一生仕途坎坷,在悼亡后又為生計而孤身遠行,再加上時逢寒冬,又遇大雪,其旅途凄涼之狀、身世零丁之感,是可以想見的。

這首詩的一、三兩句:一敘遠行之事;一寫中途之景。“劍外從軍遠”一句,敘說此行是遠赴劍外,參佐戎幕;“散關三尺雪”一句,描寫途次散關,展現在眼前的是積雪盈尺、前路茫茫的景象。穿插在一、三兩句之間的二、四兩句:一敘實情;一寫幻境。為征人寄寒衣,在唐人代征夫的妻子立言的閨怨詩中是一個常見的題材。詩人此行是“從軍”,又在途中遇雪,自然想到寒衣,也會想到已無人為他寄寒衣。正如馮浩在《玉谿生詩集箋注》中所說:“赴桂,赴徐,閨人固在。今則失偶而出游也。”詩的第二句“無家與寄衣”,既與第一句所寫的“從軍遠”相承,又與第三句所寫的“三尺雪”相連,展示的是一個人生悲劇。句中的“無家”兩字,寫出了詩人征途遇雪所觸發的真實感受,也寫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兩個字的分量,在詩人說來是重若千斤的。如果詩篇到此為止,只看這前三句,雖然在敘事、寫景、抒情方面寫得很真切、很沉痛,但還沒有顯示李商隱作品的深與曲的特色。顯示這一特色的是最后“回夢舊鴛機”一句。它在篇終處展現了一個如龔自珍在《浪淘沙·寫夢》詞中所描摹的“是仙是幻是溫柔”的境界,詩情迷離恍惚,令人尋繹不盡。

紀昀說:“‘回夢舊鴛機’,猶作有家思也。‘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是此詩對面。”(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這一句中的“回夢”兩字,是寫詩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真個做了這樣一個夢,夢見王夫人猶自在長安故居中坐在布機前呢?還是追憶當年情景,心情迷惘,深感前塵如夢呢?這是留待讀者去馳騁想象的。但不管是實寫夢境或是只寫如夢之感,有了這一句,就把詩人的纏綿悱惻的相思、刻骨銘心的哀痛,寫得更婉曲,也更深刻了。這一結句也是詩情和詩筆在時、空兩方面的跳躍。從空間看,它與《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句相同,都是從旅居之地跳回長安故里。從時間看,它與“何當”句相反;后者是由現在到未來的跳躍,這一句則是由現在回到過去,回到王夫人未亡時的日子里去了。這一跳躍,雖然遠遠離開了前三句所寫的時間、地點,而它又是與前三句所寫的遠行、遇雪、無家寄衣這些情事相貫串、相連屬的。

李商隱的作品,往往顯示其獨具的感情色彩、特有的風格面貌。從以上兩首寄內、悼亡詩,也可見一斑。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李商隱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