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錦瑟》原文|注釋|賞析
錦瑟無端五十弦②,一弦一柱思華年③。莊生曉夢迷蝴蝶④,望帝春心托杜鵑⑤。
滄海月明珠有淚⑥,藍田日暖玉生煙⑦。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⑧。
注釋
①錦瑟:繪紋如錦之瑟。瑟為弦樂器的一種。此詩約作于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隱罷鹽鐵推官,還鄭州舊居,不久即病故。
②無端:沒來由。五十弦:《世本》:“瑟,庖犧作,五十弦。”《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③柱:系弦的短木柱。華年:盛年。此句謂錦瑟之聲、之形都令人感嘆盛年不再、韶華易逝。
④“莊生”句:語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句隱旨迷離,或為狀世事人生之惝恍變遷,令人無以判明真幻。
⑤“望帝”句:據(jù)晉人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其相除水患有功,帝乃禪位,退隱西山,化為杜鵑,啼聲哀切。詩句以失國望帝將心事寄托在杜鵑身上,暗含悲悼之意。
⑥珠有淚:《博物志》卷二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能泣珠。”
⑦藍田:山名,在陜西藍田縣東,驪山之東阜,山出美玉,又名玉山。玉生煙:《搜神記》載,吳王夫差小女紫玉和童子韓重相愛,未能結(jié)合,紫玉氣結(jié)而死。后來韓重到她墓前祭吊,紫玉顯形,韓重想擁抱她,她卻像煙一樣地消失了。一說,藍田日暖,良玉生煙,都是寫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景象,形容追憶往事的迷惘之感。
⑧“此情”二句:意謂上述感慨豈待今日追憶才產(chǎn)生,在當時就已令人不勝惘然了??纱?,豈待。只是,單是。惘然,失意貌,不知所以。
賞析
李商隱的《無題》詩,固然是寫愛情,但因為沒有具體的敘事,可以做更多向性多義性的解讀,比如有人就認為這些詩其實借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寄托他政治失意的苦悶。這首《錦瑟》同樣因為沒有具體敘事,且詩意隱晦難解,所以大家對其主題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詩人晚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jié),有的認為是悼亡詩,也有的認為這首詩是懷念那位有過一段情的女道士的,還有的認為是傷感玄宗,有的認為是為令狐#而作,還有的說是詠錦瑟也就是詠樂器的詩,總之把李商隱的所有詩歌題材猜了個遍。但也許梁啟超說得最好,他說:“我理會不著,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中國韻文內(nèi)所表現(xiàn)的情感》)他是指李商隱詩歌的普遍特點,而用在《錦瑟》這首詩上尤其合適。元好問有一首《論詩絕句》:“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說的是大家都喜歡讀李商隱的詩,只可惜無人給它作注,是說李商隱的詩隱諱難解、難以確指。但是正像梁啟超說的,能夠獲得審美的愉悅不就很好了嗎?
這首詩中間兩聯(lián)全是用典,但作者并不是把一些典故簡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用了典故中的部分意思。李商隱喜歡用典,這正是“義山體”的重要特征。他用典的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安定城樓》:“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雛竟未休。”里面也用了很多典故,而這首詩的用典正體現(xiàn)用典的一般特征:比喻。用懷才不遇的少年才子賈誼自比,又用寄人籬下的王粲自比,“永憶”聯(lián)是說希望自己能夠像功成身退的范蠡一樣,最后則以莊子和宛雛自比,說自己有高遠的心志,那些讒佞之徒就不要以小人之心來猜忌我了。這是政治抒情詩,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明確地表達出來,所以用典的時候很明確,用這個典故的核心意思,沒有歧義,自比的意思一望而知。
而《錦瑟》中的用典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特征。作者著重通過用典來表現(xiàn)一種情緒氛圍。莊生夢蝶的典故,人生如夢,夢如人生,使人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迷惘感。望帝啼春,用那種死生變化所引起的哀怨情緒來表達一種悲慟之感。滄海月明珠有淚,明月與滄海,淚滴與珍珠,傳達的是純潔透明的傷感之情。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則是朦朦朧朧的傷感之情。蝴蝶、杜鵑、明月、珍珠、暖日、良玉,當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并不邏輯地寫出某種具體情感,而是重重疊疊地組成一種迷惘、悲慟、傷感、恍惚的情緒氛圍,讀者不了解它所聯(lián)系的具體本事,也不知道詩人要追憶的“此情”到底是什么,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不被這美麗而傷感的情緒和意境所打動呢?
在李商隱之前的元白詩派、韓孟詩派等,是詩壇的主力軍,但它們都有同樣的弊病,缺乏含蓄的情韻,且不夠凝煉。而李商隱正彌補了這個缺陷。他似乎是要努力恢復盛唐詩的某些優(yōu)點,但由于時代的衰頹和綺麗繁艷的新的審美趣味的影響,盛唐那種含蓄而又明朗的詩歌之美已經(jīng)不能重現(xiàn),在李商隱的詩里,含蓄蘊藉的一面往往發(fā)展為對朦朧境界的刻意追求,清新明麗的色調(diào)也變成綺麗瑰艷。李商隱所追求的,是把復雜矛盾甚至惆悵迷惘的主觀意緒,通過朦朧凄艷的詩歌意境傳達出來。事實上,他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成為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的唐代最后一位著名詩人。
上一篇: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夜雨寄北》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