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伯時畫嚴子陵釣灘
【原文】
平生久要劉文叔①,不肯為渠作三公②。
能令漢家重九鼎③,桐江波上一絲風④。
【注釋】
①久要:舊約,舊交,老朋友。劉文叔:漢光武皇帝劉秀,字文叔,少與嚴光同學。
②渠:他。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朝中掌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
③九鼎:相傳夏禹所鑄,為歷代傳國寶器。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故又為極重不可動搖之喻。
④桐江:即富春江。
【譯文】
嚴子陵年輕的時候就與漢光武帝劉秀相交為友,但他卻不肯居官廟廊幫劉秀治國理邦,甘愿隱姓埋名于富春江畔。
能使漢朝政權穩固的,就是桐江波上被風吹動的那一條釣絲!只有具備這樣高節的人才能使漢朝天下安定,國祚綿長。
【賞析】
此詩作于元奉占三年(1088)。伯時,即李公麟,號龍眠居士,北宋畫家,與蘇軾、黃庭堅交游。嚴子陵釣灘:在桐廬縣西富春山。《后漢書·逸民傳》:“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使聘之,三反而后至。……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
此詩通過贊美嚴子陵的高風亮節,反映了作者的耿介操守。黃庭堅指出,漢朝政權的穩固,得力于嚴光所倡導的風節,這是有感而發的。北宋末年黨爭中,出現了不少喪節敗行的士人,他們見風轉舵,在王安石執政時以新黨面目出現,一旦舊黨得勢,這些人又拼命鉆營,成為舊黨人物。舊黨內部也分化為三派,爭權奪利互不相讓。作者對此深惡痛絕,故借詠史寄慨。“重九鼎”與“一絲風”的對比,寓意深微,予人以鮮明的印象。
古人重名節。北宋后期政局混亂,在殘酷的黨派斗爭中,出了不少喪節敗行的人,黃庭堅對此深有所感。本詩贊美士大夫的名節,認為這是安邦定國的根本,恐怕也不無道理。
上一篇:黃庭堅《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題子瞻枯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