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荊軻
【原文】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1]。招集百夫良[2],歲暮得荊卿[3]。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4]鳴廣陌[5],慷慨送我行。雄發[6]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7]擊悲筑,宋意唱高聲[8]。蕭蕭哀風逝[9],淡淡寒波生。商音[10]更流涕,羽[11]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12]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13]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14]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注釋】
[1]嬴:秦王嬴政。
[2]百夫良:百人中的佼佼者。
[3]荊卿:荊軻。
[4]素驥:白馬。
[5]廣陌:大道。
[6]雄發:怒發。
[7]漸離:高漸離。
[8]宋意唱高聲:《淮南子·泰族訓》:“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筑而歌于易水之上?!?/p>
[9]是句意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10]商音:悲涼之音。
[11]羽:悲壯之音,或云驚恐之音。
[12]蓋:車蓋,代指車。
[13]逶(wēi)迤(yí):曲折而遙遠。
[14]豪主:指秦王嬴政。
【譯文】
燕國太子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軻。士為知己而死,而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白色駿馬在大路上悲鳴,眾人為他們送行,充滿悲壯。每個人都同仇敵愾怒發沖冠,勇猛之氣似要沖斷頷下的帽纓。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在座的都是豪俠壯士。漸離擊筑聲慷慨悲壯,宋意的歌聲響徹行云。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唱到商音令聽者流淚,而奏到羽音壯士格外驚心。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姑且留下的姓名,萬古長存。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車蓋如飛直馳秦國的宮廷。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可惜呀!他的劍術尚欠火候,奇功偉績未能完成。但是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千載之下永遠激蕩著他的豪情。
【賞析】
本詩作于公元414年,時年作者五十歲。陶淵明預感到晉祚不長,悲憤之余,他寫下這首《詠荊軻》。用來以古喻今。
據《史記》記載,在荊軻入燕之前,面對蓋聶和魯句踐的侮辱,他選擇了規避和忍辱;對燕太子丹的禮遇表現出寵辱不驚。荊軻做到了《老子》意義下的“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結合陶淵明之后不久的《與子儼等疏》等文字,這應該是陶氏所向往的精神境界。
本詩與《史記》的記載略有不同。《史記》中,荊軻近乎無情,有著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格局,從他勸說樊於期自殺而將其首級誘獻秦王之舉可見一斑。本詩不然,它與其說是寫荊軻,不如說是寫陶淵明的黍離之悲。
全詩主體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易水悲歌,后一部分描寫刺秦失敗,分別對應第五句(“君子死知己”)到第廿句(“且有后世名”),和第廿一句(“登車何時顧”)到第廿八句(“奇功遂不成”)。
前四句交代歷史背景,《史記》記載,燕丹與嬴政同在趙國為人質,自幼交好。在嬴政被立為秦王后,燕丹又到秦國作人質。秦王對待昔年好友太子丹態度惡劣,太子丹因怨恨而逃歸。國仇家恨使得他尋求報復秦王的方法,燕國弱小,力不能及。所以“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而最后“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士為知己者死,所以荊軻“提劍出燕京”?!八伢K鳴廣陌,慷慨送我行”,古文中,“我”往往指代“我們”?!靶郯l指危冠,猛氣沖長纓”很悲壯,將這種情緒具體化了。
宴飲或是訣別,燕丹的重要門客悉數到場,與荊軻和秦舞陽等人吃最后的一餐。席間“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徵聲清亮,而變徵音聲蒼涼,與商音相似。相襯的蕭蕭哀風,淡淡寒波,烘托出悲壯而壓抑的氣氛。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互文。刺客荊軻是燕丹的死士,身后之名大抵是荊軻或陶淵明這種生命所在意的,甚至是唯一在意的。
進入全詩第二部分的賞析,即關于刺秦失利的描述。
關于刺秦,陶淵明知曉這注定是失敗的,但結合當時的政治局面,在陶淵明這首以古喻今的詩篇中,充滿了對搖搖欲墜的晉氏河山的擔憂。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悲壯而決絕?!傲鑵栐饺f里,逶迤過千城”,描述燕秦兩地的遙遠,是想表達那種直上干云彌漫萬里的悲壯與豪情。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簡要地交代了圖窮匕見的事情,并把失敗的責任完全歸咎于荊軻。與本詩結合,可以體味出陶潛的悲憤與悲涼。
詩中前四句交代了其時的歷史背景和荊軻的出現,從第五句開始交代了易水訣別和刺秦失手,最后兩句結尾。
上一篇:陶淵明《詠二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詠貧士七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