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闌干十二獨憑春①
【原文】
闌干十二獨憑春②,晴碧遠連云③。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④,江淹浦畔⑤,吟魄與離魂⑥。那堪疏雨滴黃昏⑦,更特地、憶王孫⑧。
【注釋】
①少年游:詞牌名。始見于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
②闌(lán)干十二:指曲折回環(huán)的欄桿。闌:同“欄”。獨憑春:春天時獨自倚欄遠眺。
③晴碧:指晴空下的青草。因天晴則色明。遠連云: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
④謝家池:南朝宋文學(xué)家謝靈運的池塘。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成為后人贊嘆欣賞之名句。
⑤江淹浦畔:此指別離之地。南朝梁文學(xué)家江淹《別賦》中有句云:“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后以南浦指代送別之處。
⑥吟魄:指詩情、詩思。離魂:指離別的思緒。
⑦那堪:怎堪;怎能禁受;怎能承受。那:古通“哪”。
⑧王孫:王之孫,引申為貴游子弟。西漢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貴族。
【譯文】
明媚的春光里我登上高樓,輕撫曲折回環(huán)的欄桿,獨自憑欄遠眺,晴朗的天空一碧萬里,晴空下碧綠的芳草綿延,仿佛與天邊的云緊緊相連。放眼遠方,遼闊無際,仿佛有千里萬里,此時正值二三月間,只見遠行之人行色匆匆,但身后的離別之苦,愁煞有情人。
謝靈運因遠離家鄉(xiāng)而吟詠于池塘,江淹也因離家遠游而傷心南浦,他們抒發(fā)的是來自魂魄的詩情與靈魂深處的離情別緒。這樣的真摯情感,怎能承受得住,那飄落瀟瀟細雨的黃昏,更何況是此時此地又想起了那尊貴的遠游之人。
【賞析】
這大致是歐陽修的一首唱和之作。在中國古典詩詞中,離愁常用芳草來比興,芳草萋萋往往象征著離恨悠悠,而春風(fēng)起時,春草的滋生又總能引起閨婦思遠、游子懷鄉(xiāng)等盼望團聚的無盡情思。這首詞正是借吟詠春雨淅瀝、春草葳蕤的時節(jié),抒發(fā)離愁別緒。
該詞首先從“獨憑春”開始導(dǎo)入。一個“獨”字說明此刻憑欄遠眺之人是孤身一人,首句開門見山地給出了詞中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動作和情態(tài),那么春愁就必然會產(chǎn)生了。接下來“晴碧遠連云”承上句孤身憑闌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點明了晴空下的草色碧綠。“遠連云”描繪出芳草葳蕤、無限蔓延,仿佛與天際相連,暗寓了別情的深遠。接下來的“千里萬里,二月三月”,則呼應(yīng)首句一個“春”字,從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綿延之廣。“行色苦愁人”又將思人與景物相互黏合,結(jié)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為下闋的抒情奠定基礎(chǔ)。而這種芳草萋萋的自然景象,由傷別離的愁苦人親眼所見,倍增苦痛,容易引起共鳴。
下闋開句就連用“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兩個有關(guān)春草寫春愁的典故來詠物抒情,將各種離愁別緒躍然紙上。接著將“疏雨滴黃昏”植入景色的變換之中,讓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去渲染那種不堪離愁之苦,使離情愁緒再遞進一層。結(jié)尾以“更特地、憶王孫”作結(jié),點明了詞中主人公的身份當(dāng)是一位閨中思婦,她于當(dāng)春之際,獨上高樓遠眺,無論艷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魂牽夢繞。
此詞語言質(zhì)樸清新,抒情境界遼遠闊大,能極好地啟發(fā)讀者的遐思。
上一篇:歐陽修《少年游·玉壺冰瑩獸爐灰》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峽州至喜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