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細雨濕流光)
【原文】
細雨濕流光[1],芳草年年與恨長。煙鎖鳳樓[2]無限事,茫茫。鸞鏡[3]鴛衾[4]兩斷腸。魂夢[5]任悠揚,睡起楊花滿繡床。薄幸[6]不來門半掩,斜陽。負你殘春淚幾行。
【題解】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此詞的寫作時間在殘春,是模擬閨中思婦的口吻,見春雨殘陽而生惆悵,怨恨“薄幸”人遠游不歸。全詞情景并美,昔人多激賞之。
【注釋】
[1]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時光。
[2]鳳樓:指女子的居處。
[3]鸞鏡:《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南朝宋人范泰《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置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饈。對之逾戚,三年不鳴。夫人曰:‘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言。鸞睹影感契,慨焉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后即以“鸞鏡”指妝鏡。
[4]鴛衾:繡有鴛鴦的被子。亦指夫妻共寢的被子。
[5]魂夢:夢;夢魂。
[6]薄幸:薄幸郎的省稱,此指薄情負心的人。
【譯文】
細雨霏霏,浸濕了光陰,芳草萋萋,年復一年,與離恨一起生長。鳳樓深深,多少情事如煙,封存在記憶之中。恍如隔世呦,望著飾有鸞鳥圖案的銅鏡,繡著鴛鴦的錦被,思念往事,寸斷肝腸。
夢魂,信馬由韁,千里飄蕩。魂回夢覺,驀然見楊花點點,飄滿繡床。薄情負心的人呀,我半掩閨門,你卻遲遲不來。夕陽西下,眼看辜負了三春的良辰美景,灑下清淡的淚珠幾行。
【賞析】
此篇寫怨婦懷春之情,其中的高樓擁衾、對鏡傷神,以及以草長喻怨深,均不足稱奇。春天的草,輕盈青翠,清光流泛。蒙蒙細雨,雖能沾濕春草,卻終不能掩抑流光。此詞并非詠草之作、攝草之魂,而是為攝怨婦之魂。詞人深見及此,奇才也。更奇者,這雨中的春草,正是怨婦的象征:情郎不至,怨矣,猶春草之見濡,雖則有怨,癡盼猶存,一如流光之依然閃動。以下“芳草年年與恨長”即是以草為喻,將內心的愁怨化作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閨中之人年年的長恨正如這細雨中的芳草一樣,一點點地生長。就好像是草長一分,恨長一寸。起二句,情景并美。
此后寫閨情。“煙鎖鳳樓無限事”,也正是在這樣細雨迷蒙的情境中,詞中之人獨自一人在冷清的妝樓,想起了無限的往事。“煙鎖”二字既表現了當時煙雨蒙蒙的外在環境,又寫出了幽閉孤凄、無人傾訴的內心的百般感受。“茫茫”正是與“無限事”相應,將雨中情境和獨居心境融為一處,凄婉感人。“鸞鏡鴛衾兩斷腸”,即正面寫朝朝暮暮的相思愁苦。“鸞鏡”表晨起梳妝之時,“鴛衾”表晚寢入眠之間,都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不叫人斷腸。
詞下片,寫閨恩怨望之情事,“魂夢任悠揚,睡起楊花滿繡床。”寢前,她雖心事茫茫,但在夢中,她卻任意馳想,夢隨楊花去尋人,可見心事之紛紜復雜,濃愁難消。“薄幸不來門半掩”,她雖恨煞薄幸郎,那門兒卻未緊閉,依舊為他留了半扇。她在不甘卻又是無奈地等待。結句“負你殘春淚幾行”,幽怨深深。“斜陽”與“殘春”相應,在無限的相思等待中辜負了春光,蹉跎了歲月,黯淡了青春。
上一篇:《謁金門(風乍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臺令(春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