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①?齊魯青未了②。造化鐘神秀③,陰陽割昏曉④。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⑤。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⑥。
注釋
①岱宗:泰山別稱。岱,始也;宗,長也。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岱宗。夫:指代詞,指岱宗而言。
②齊魯:周代兩大諸侯國名,并在今山東境內。齊在泰山之北,魯在泰山之南。青:指山色。未了:沒有盡頭。
③造化:謂天地,大自然。鐘:聚。神秀:神奇峻秀。
④“陰陽”句:山南向陽,故天色明亮;山北背陰,故日色昏暗。一山之隔,判若昏曉,可見泰山之高大。割,分。
⑤決:裂開。眥:眼角。
⑥“會當”二句:會當,定當,表示心所預期。凌,登臨。絕頂,最高峰。眾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
賞析
據說這是杜甫現存最早的詩,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漫游齊趙(山東、河北)一帶,這首詩便作于開元二十四年前后。全詩圍繞“望”字作文章,前四句是遠望和俯望,五、六句是近望或登山所望,最后兩句是想象中登上山頂之望。中國古典詩人在描寫宏偉山川時常有視角的不確定性或類似繪畫的散點透視的特點。如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寫登上廬山,看到風云變色、云海翻動,長江的九條支流波濤滾滾,如雪山流動。從在山上遠觀到在山頂俯視,且這俯視是在天上,才能看到長江的九條支流,實際上是想象之辭。杜甫的《望岳》說泰山青色籠罩齊魯甚至齊魯以外,也是在眼前所見基礎上的想象之辭,這種適度的想象營造出了泰山青色延綿的宏偉景象。
這首作于杜甫青年時期的詩,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已經象征性地體現出杜甫詩歌的未來風格。“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兩句用“夫如何”、“青未了”的散文句式發端,在唐代五言詩中頗少見,杜甫后來卻喜用之,不僅古體,甚至律體當中也用,從而開了宋人“以散文為詩”之先河。事實上,宋人極度推崇杜甫,尊他為典范,正因為杜詩在很多方面都開了宋詩之先河。而這種用散文句式造成的突兀奇崛的效果,也正是杜甫總是要避熟為生的創新意識的體現和他的詩風的體現。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鐘”和“割”的動詞使用體現杜甫著意煉字的特點。王維《終南山》說:“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杜甫的“陰陽割昏曉”仿佛就是把這兩句合并為一句了,兩人的表達各有特色,并無優劣之分,但從動詞的使用來說,杜甫的“割”字明顯較為生新,且與上句的“鐘”相對,一個聚集,一個分割,對得頗有匠心。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都采用倒裝的句式,下句的意思其實就是嵇康《贈秀才兄入軍》里所寫的“目送歸鴻”,杜詩的奇峭生新正在與它的對照中顯而易見。不過,這個“入”字并非無所依傍。早于杜甫的王灣《次北固山下作》第三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都是倒裝,下句也用到一個“入”字,不說舊年有了春意,卻說江春入了舊年,關于季節更替、春意初萌的意思就表達得很新穎、別致、精巧。杜甫的“決眥入歸鳥”固然也是新巧的,卻過于奇峭。
最后一聯常常被人引用來抒發豪情壯志的,不過就這首詩而言,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的有意求新的語言,有虛字散句又有對仗的律句,有日常語序又有錯綜顛倒的語序,有熟字有生字,這些特點都會在未來的歲月里被杜甫不斷打磨成熟而形成他的顯著風格,并開后世無數詩風。
上一篇: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賞析
下一篇:杜甫的《三絕句》與《夔州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