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①。眉翠薄②,鬢云殘③,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④。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注釋】 ①畫堂: 有彩繪的堂室,指華美的居處。②眉翠薄: 指描眉時涂上的翠色已淡褪。③鬢云殘:形容如云的鬢發散亂不整。④不道:不管。
【賞析】 溫庭筠的詞,既有像《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那樣寫得鏤金錯彩、隱約深曲的,也有像這首《更漏子》寫得情意真切,疏朗直率的。這首詞描寫一個為離情所苦的女子,在秋雨淅瀝的長夜,輾轉難眠的情景。
詞人選擇了最為刺激人物心境的室內景物開篇:“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边^去有人解釋這里寫玉爐、紅蠟是用來反襯人的心理的,恐怕未必。其實,古代詩歌中寫爐香繚繞、燭影搖紅,倒是多與烘托孤寂清冷的氣氛有關。如溫庭筠另一首《更漏子》中的“香霧薄,透重幕,惆悵謝家池閣”; 杜牧 《贈別二首》 中的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李清照《浣溪沙》中的“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等等。這里寫爐香、蠟淚,確實意在創造出一種凄迷傷感的氣氛。“偏照畫堂秋思”是進一層的寫法,意謂此情此景已經令人不堪,偏偏這又是一個悲秋的時節,怎不更令人愁苦難挨呢!這一句又是女主人公極度愁悶中爆發出的內心的詰問,有很強的表情作用。
接下去,描繪女主人公的形象:“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边@三句既是實寫,又是虛寫,通過對女主人公長夜孤眠,輾轉不寐,眉淡發亂情形的描寫,反映了她百無聊賴、愁苦難眠,由心寒而倍感衾枕之寒的心境。
如果說,詞的上片是以人物特寫的近鏡頭從正面表現其形象,顯露其內心世界的話,那么下片則是由環境氣氛的渲染與畫外音的方式,從側面進一步烘托人物的離情?!薄拔嗤?,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這里的梧桐樹,并非屬于視覺形象,而是聽覺形象,它描繪了夜靜更深時,淅淅瀝瀝的秋雨滴落在梧桐樹葉上發出的聲響,給被離情所苦的女主人公帶來的莫大愁意。雨打梧桐,本是一種自然現象,無所謂有情與無情,但女主人公卻以一種深致怪怨的口吻責備秋雨的無情,似是無理之語,卻充分寫出她為離情所苦的程度,讀來只覺一片癡情溢于紙外?!耙蝗~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緊承前三句而來,不僅把秋雨淅瀝的聲音描寫得更具體化,而且從女主人公的耳中,心上落筆,寫出她對秋雨之聲的強烈感受,仿佛這連綿不斷的秋雨,就是她心中那無邊無際的離愁,無法排遣,無處解脫,只好聽任其由 “三更” 滴落至“天明”。下片句句寫景,又句句言情,真正寫出了景中之情,情中之景,情與景融合無間。
這首詞的分片頗有特色。上片全然寫室內,寫近景,色彩濃烈,突出刻畫視覺形象,重在寫實,透露心境;下片則全寫室外,寫外景,著墨清淡,集中渲染聽覺形象,重在寫虛,創造意境。上下片在描寫上雖各有側重,但又始終緊緊圍繞著 “偏照畫堂秋思”、“不道離情正苦”加以表現,所以能彼此烘托,相映成趣,顯得格外真摯動人。
上一篇:《旋轉木馬——盧森堡公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次相見》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