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開幕
1945年4月
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
注釋:
七大——指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開。
積弱——長時間累積形成的衰弱狀況,積弱不振。
華夏——又稱諸夏,漢族的總稱,又為中國的古稱。
干戈——干:盾。戈:平頭戟,又稱之矛。“干戈”,引申為戰爭。
九州——中國的代稱。
賞析:
這首七言古絕的藝術特色十分明顯,對仗工整,筆墨濃郁,詩域寬厚,激情四射,熱情地謳歌了黨的“七大”勝利召開。
1945年4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毛澤東同志作了《論聯合政府》書面政治報告及其他問題的報告;朱德同志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周恩來同志作了《論統一戰線》的發言;劉少奇同志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陳毅同志不僅出席了會議,還代表新四軍在“七大”上發言,并在大會上被選舉成為中央委員。這首詩,詩人在4月23日七大開幕式后寫的。
上聯“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詩人用簡潔的筆觸,寫下中國百年的血淚史;接著,詩人又用洗練的筆墨,道出了八年抗日戰爭主要依賴中國共產黨的事實。“百年”,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的一百多年歷史;“積弱”是對百余年來中華辛酸史的真實勾勒。這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先后受到西方列強的欺侮,導致民族涂炭、人民遭殃、領土大片丟失,詩人用一個“嘆”字,表達了自己悲傷的心情。詩人之“嘆”,也是中華民族之嘆啊!第二句緊承上句,詩人用“八載干戈”濃縮八年抗日戰爭的歷史,用“仗延安”三個字,真切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擊日寇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蔣介石大耍流氓手段,一手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又在河南不顧人民的死活,炸開了黃河大堤,制造了“花園口事件”,導致死傷難以計數;國民黨反動派還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軍民抗擊日寇的艱難日子里,對延安實行經濟封鎖,企圖置中國共產黨人于死地。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就難以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詩人用“八載干戈”對“百年積弱”,形成強烈對比,告知人們,拯救中華,唯有延安。詩人用“仗”字,對“嘆”字,再一次形成強烈的對比,前后呼應,讓詩歌充滿了感染力和感召力,在讀者的視角上形成了“百年華夏弱,唯我抗日雄”的藝術效果。
下聯“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緊承上聯,是對上聯“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的因果關系的界定。詩人首句設問,次句作答,顯得很有條理。詩人用“九州”寓指中國,用“清涼山”寓指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強化了中華民族的事只能由代表了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作主的道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詩人用“萬眾矚目”一句,是對“八載干戈仗延安”的直接回應;中華兒女眾望所歸,把拯救中華偉業的希望寄托在毛主席和黨中央以及他們領導的人民軍隊身上。詩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值得肯定,首先是設問,繼而用比興的手法,讓詩句更加形象和凝練,形成強烈的藝術氛圍,讓人讀后深受感動。
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對仗工整,氣勢雄渾。如上聯兩句,用“百年”對“八載”,既是數詞,也是名詞,詞性也相同;“嘆華夏”與“仗延安”也對仗工整,“嘆”與“仗”相對,用的都是動詞,“嘆”為嘆息,“仗”為依仗,而“華夏”與“延安”都是名詞,詞性也基本相同;“積弱”與“干戈”似乎有點不太吻合,但意義上還是有相近的地方,“積弱”在詩中寓指中國國力的衰弱,“干戈”寓指戰爭,而中華的積弱卻是由侵華戰爭造成的,所以兩者之間還是有因果聯系。這首詩的另一個特點是氣勢雄渾,特別是下聯兩句,詩人把自信、向往和豪邁之情融進詩中,蕩氣回腸,讀后讓人深受感染。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陳毅《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