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朝真暮偽何人辨, 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偽, 可知寧子能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 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憐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他于元和十年(815)被貶謫去江州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組詩之作。原詩之前有一小序:“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余每詠之,甚覺有味。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這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捕刺殺丞相武元衡的兇手而觸怒了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事對白居易刺激極大。赴任途中,作者思念友人,感慨自身,針對社會人生的真?zhèn)巍⒌湼!①F賤、貧富、生死等問題痛抒己見,是為此詩。題曰:“放言”,即暢所欲言。本詩為第一篇,談?wù)紊系谋鎮(zhèn)巍?/p>
首聯(lián)說,早晨還裝得神乎其神,儼然正人君子,晚上即被揭穿的事誰去分辨?古往今來什么樣的怪事沒有發(fā)生過呢?次聯(lián)說,人們只喜歡臧武仲式的假圣人,誰還知道世上有寧武子那樣的高賢呢?臧生,指臧武仲,春秋時魯國人。世人稱他為圣人(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孔子認為他是憑借實力要挾君主的奸詐之徒(見《論語·憲問》)。寧子,指寧武子。孔子稱他是在亂世中大智若愚的高賢(見《論語·公冶長》)。世人喜愛的臧武仲奸而詐圣,世人不了解的寧武子智而佯愚,雖然表現(xiàn)不一,但就其作偽而言卻是一樣的。頷聯(lián)說,草間的螢火蟲雖然有光亮但它終究不是火,荷葉上的露珠雖呈球狀難道它就是珍珠嗎?尾聯(lián)說,如果不取燔柴大火與照乘明珠去和“草螢”、“荷露”作比較,那怎么能知道“草螢”非火、“荷露”非珠呢?燔柴,見《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燔柴”即用火燒,這里用為名詞,指火。“照乘”,見《史記·田敬仲世家》:齊威王“與魏王會與田于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即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為萬乘之國而無寶乎?’”此指明珠。
這篇政治抒情詩深刻地說明辨別真?zhèn)沃y,提醒人們不要為“草螢”、“露珠”的假象所迷惑。
上一篇:《劉師恕·護花》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薛蕙·效阮公詠懷》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