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水調歌頭①·汪莘》
聽說古時月,皎潔勝今時②。今人但見今月,也道似琉璃。君看少年眸子③,那比嬰兒神彩,投老又堪悲。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為。 約東坡,招太白,試尋思。憑誰斫卻④,里面桂影數千枝。憶在無懷天上,仍向有虞宮殿⑤,看月到陳隋⑥。別有一輪月,萬古沒成虧。
①水調歌頭,詞牌名。 ②皎潔(jiǎojié),明亮潔白,多形容月光。“秋月……紈素,皎潔如霜雪。”南朝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浮云褰兮收泛灧,明舒照兮殊。” ③眸子,比喻明亮的眼睛。
④斫卻,砍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比喻把月亮中的桂花樹砍掉,清澈的月光應該會更多。 ⑤虞(yú),憂慮。例如,無凍餒之虞。無虞,沒有憂患,太平無事。 ⑥陳隋,指陳隋時所流行的《玉樹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曲調。古人歷來有:“漢宮秋月悲中樂,唐室春風恨里歡;漢宮秋月悲中樂,楚舞吳歌醉里尋;漢宮秋月悲中樂,陳隋落暉淚以寒。”表達明月凄清之意。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汪莘在宋寧宗嘉定元年中秋沒有看到月亮,是年中秋,他卻感慨萬千,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完全可以和蘇軾的《水調歌頭》相媲美的吟月絕唱。
作者開片就表達了一種思古憶昨的情感,心境之中追思往日明月的清澈玲瓏。一個“勝”字,帶有鮮明的情感傾向。作者隨后強化自我的觀感,指出古時月勝今時的充分依據。盡管今日人們欣賞明月,也滿口稱道,說月亮剔透晶亮,迷人萬分,可是人們知否,少年的眼睛明亮,怎能比得過嬰兒天真質樸的眼神?作者心目中的綺麗明月是自然而樸素的經典之美。最后兩句作者再造傷情,訴說明月皎潔多姿的身影已經不再,玉斧傳奇當然同樣消逝無蹤,作者夢寐的愿景似乎一直未曾謀面,淡淡的憂思始終緊隨思緒。
下片開片幾句作者聯想到對明月獨有情鐘的李白、蘇軾,月下豪情、奔放無羈的情緒縱橫開闔隨之而來。明月萬象,其間神奇瑰麗,試問誰能砍伐桂樹千枝?因為獨我心中猶在!這里作者揮毫書發浪漫情懷,與李白、蘇軾試比壯心,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流露筆端。“憶在無懷天上,仍向有虞宮殿,看月到陳隋”作者遙想天上宮闕,寄托月中情思,夢想世間太平,追求理想境界。詞的結尾一句:“別有一輪月,萬古沒成虧。”作者以辯證的觀點表達:萬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月亮和人一樣有幼少壯老,今天的月亮和古時的月亮是有變化的。那么人們為什么還在對月亮情有獨鐘呢?因為,那一輪月,是人們心中的,是人們的精神,是一種境界。
汪莘在唐宋詩人中名氣不大,但是,這一首《水調歌頭》卻堪稱精品,并可以和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并立于寫月名作之巔峰,與明月永恒,熠熠生輝。
●汪莘(1155~1227),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居黃山,精研《易經》。嘉定間,下詔求言,乃詣闕三上書,論天變、人事、民窮、吏污之弊,為楊簡、真德秀所稱賞,不報。朱熹召赴經筵,汪莘先與朱熹書,朱熹重之,用其言。筑室柳溪之上,自號方壺居士。有《方壺存稿》八卷,《方壺詩馀》二卷。嘉定元年(1208)自序其詞云:“余于詞喜三人,蓋至東坡而一變,其豪妙之氣,隱然流于言外,天然絕作,不假振作二變而為朱希真,多塵外之想。三變而為辛稼軒,乃寫其胸中事,尤好稱淵明。”《四庫總目提要》則謂其詞:“稍近粗豪,其中《水調歌頭》二首,至以‘持志’‘存心’為題,則自有詩余,從無此例。茍欲講學,何不竟作語錄乎?”
●水調歌頭,參見第90頁相關介紹。
●“玉斧”傳說。相傳古時,七寶鎮內的蒲匯塘水急浪高,來往交通十分不便。當地有個叫徐壽的人,為了解決過河問題準備籌資建一座石橋。開工以后,卻發現蒲匯塘河底泥軟,橋樁總是打不住。正在一籌莫展之時,一位銀須白眉的老者緩緩而來,走到河邊的肉鋪旁拿了一把斧子,往橋基下一墊,橋樁頓時就穩了,塘橋因此建起來了。由于當地方言中“肉”和“玉”同音,肉斧也被傳作了“玉斧”。
明月嫵媚,萬象迷人,是中國詩詞名家的抒懷寄托之常物,面對明月,作家經典深邃、綺麗多彩的篇章不斷涌現。
木蘭花慢
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如鉤?
這是一首非常獨特的詠月詞。古代詩人常寫到明月東升,李白、杜甫都有名句。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則寫月出后在天上的移動。寫月落的詩當然也有,但一則為數較少,二則往往對月落之后的去處并不關心,辛棄疾此詞別開生面,專寫落月的去處。詩人在中秋之夜痛飲達旦,眼看著一輪明月緩緩西沉,不禁陷入沉思。“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此句王國維稱贊說:“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作者以為月亮是行經海底再繞到東天的,下闋全從此點展開想像。撇開“直悟月輪繞地之理”的“神悟”不說,此詞對月亮的關切之情也極為動人:當月亮行經海底時,月中的玉殿瓊樓會被鯨魚撞破嗎?月中的玉兔怎么能潛水呢?如果說一切無恙,為何滿月又漸漸變成一鉤殘月?逐一相問,對月亮以及月中的玉兔、嫦娥乃至廣寒宮的命運都極為關心,綿綿的愛意充溢于字里行間。
汪莘《水調歌頭》寫月亮的變化,辛棄疾的《木蘭花慢》關心月的去處,兩首詞的意象均是月。月是情緒的,人格化的。古代詩詞中,詠月者構思巧妙,想像豐富,筆法空靈,幽情婉轉,意趣含蘊,體現詩詞意象不朽的藝術生命和神奇迷離的藝術神韻。
別有一輪月,萬古沒成虧。
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如鉤?
上一篇:宋詞《水調歌頭·楊炎正》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水調歌頭·王質》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