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花褪殘紅青杏小①。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①花褪殘紅: 殘花凋謝。②柳綿: 柳絮,柳花。
【詞大意】 紅色的花瓣在凋謝,不斷向地面飄落,樹間的青杏結得又密又小。燕子飛來的時候,澄清的溪水,像白練一樣,將人家的院墻圍繞。枝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從眼前直到天邊,到處都鋪滿了萋萋的芳草。
我行走在墻外的道路上,墻內傳來蕩秋千姑娘的陣陣歡笑。一會兒,歡聲笑語逐漸消失,四周又恢復了原來的靜寂。但是,姑娘的笑聲撩動了我的心懷,我自作多情地引起了煩惱。
【賞析】 以豪放詞著稱的蘇軾,婉約詞也寫得極好。貶惠州前后所作的《蝶戀花》,就是其中的代表。
詞的上片用白描的手法描寫暮春的景色,表現作者傷春哀己的愁情。杏花殘謝,杏子青小,這是春末夏初的時令特征; 燕子飛舞,綠水滿溪,又是春夏之交的田園風光。一個“繞”字,既寫出了一圈綠水圍繞人家的靜景,又寫出了雙雙燕子繞著人家飛舞的動景;同時,從中還可以覺察到,上片中所描寫的初夏景色,與下片中所描敘的佳人笑聲,正是作者繞墻行走時的所見所聞。說它以極精練的詞語,表現極豐富的內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結尾兩句仍然是寫景。眼前的柳絮越吹越少,一直鋪到天涯的芳草越長越多,從少與多、近與遠、虛與實的對比中,深深地寄寓著作者的傷春情懷。
據《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載:“子瞻在惠州,與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指秋霜初降),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云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為什么朝云會如此傷感呢?可能她想到,蘇軾謫貶惠州,對京城而言,不就像在天涯海角嗎?而她生命的春天,蘇軾政治上的春天,不正像“枝上柳綿吹又少”的自然界的春天一樣,即將或已經消逝了嗎? 因此,在這兩句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的背后,飽含著作者的無限感慨,無限辛酸。
詞的下片用賦的手法寫行人經過院墻時的所聞所感,寄寓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從下片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道院墻,把內外隔成兩個世界; 寥寥數語,像一出戲劇小品一樣,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待得明明白白,并從墻內與墻外、佳人與行人、笑與惱的對比中,取得了很好的戲劇效果。聯系上片由傷春而暗寓傷己的描寫來看,下片中墻里佳人引起墻外行人的苦惱,就不只是因求美人不可得而引起的相思,而是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悲憤之情。并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因此,詞中的寫景與敘事,都含有比興的意味。這也是婉約詞常見的現象。
這首詞以鮮明的畫面、清新的語言、明快的節奏表現愁苦的情感,起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作用。但是,它感情悱惻而不頹廢,語言新美而不輕艷,于柔婉之中見深沉,因此,與柳永“緣情綺靡”的詞風畢竟有所不同。
上一篇:《菩薩蠻》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人的年華》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