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
萬山回首太崚嶒,此日余生問最能。
送盡奇峰雙眼豁,江天空闊看彝陵。
作者張問陶是四川遂寧人,這詩是他從四川赴京過長江三峽后的即景抒情,寫于船泊宜昌時。宜昌府治所在為今湖北的宜昌市,距三峽不遠,因三峽中的巫峽、西陵峽就在府轄區的巴東縣西和宜昌縣境;但長江卻由宜昌以東進入了中下游平原,長江航行自此以后,就順利平安了。
“萬山”兩句,寫回首船行三峽時的驚險。“崚嶒”(língcéng零層)形容山勢的峭危峻險。三峽兩岸巉巖疊嶂,懸崖絕壁,峽水湍急異常,又有險灘深漩,船行其間迅疾如飛,隨時隨刻都有觸石、碎舟、亡身之險。一個“太”字,極寫船行長江三峽的險危,可以想見身處其境時的頭暈目眩、心驚膽戰。現當飛舟出峽脫險,詩人回首萬山,在驚喜之余,不免仍有后怕:真太危險了,可謂九死一生呀!今日何以得余生?全憑了那“最能”!“最能”,就是船工、水手。杜甫有《最能行》詩,寫三峽船工的高超本領:“欹帆側舵入波濤,撇漩捎濆無險阻。”詩人在慶幸“余生”之余,更贊美、驚嘆這身懷絕技的“最能”。
“詩隨景色變”,隨著江流漸寬,舟行漸緩,送盡了那三峽的奇峰重巒,泊船于宜昌,呈現在面前的是另一派景象。詩人極目彝陵(彝陵即夷陵,轄境在宜昌及其東南的長陽、宜都一帶),只見長江浩浩淼淼、水隨天去,江天一色,對此空闊氣象,雙眼為之豁亮,胸懷為之開朗,心情亦隨之泰然寬安,與剛出峽時的后怕、驚嘆,正好成了對比,正如心潮經歷了大波瀾后得到了的平靜。
張問陶是“性靈”派詩人,詩求獨抒性情。此詩于舟行的動態中,抒寫心靈感受的流程,不惟寫出了真情實感,而且表達得活靈活現,意象變化新生,具有動態之美。讀之有如引身入境,處處扣人心弦。
上一篇:黎簡《歌節(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潘德輿《射湖晚泊(四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