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兒》原文與翻譯、賞析
康白情
草兒在前,
鞭兒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擔著犁鳶,
鼓著白眼,
帶水拖泥,
在那里“一東二冬”的走著。
“呼——呼……”
“牛吔,你不要嘆氣,
快犁快犁,
我把草兒給你。”
“呼——呼……”
“牛吔,快犁快犁。
你還要嘆氣,
我把鞭兒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兒在前,
鞭兒在后。
【賞析】 詩的第一段描繪一耕牛在威逼利誘下拼命賣力的場景。它的前面,是一束晃動著的草兒,后面是一條高舉的鞭子。為了不挨餓,也為了不挨打,它夾在食物與刑具之間,大聲地喘著粗氣,把眼睛都瞪白了,用盡渾身的力氣,拉著泥漿中的犁,艱難地走著。這一連串的景象,會把讀者的心一下子給揪住的:這是一種多么令人觸目驚心的苦役喲!
第二段和第三段,寫趕牛者先以草兒為誘餌,催促牛“快犁快犁”,接著便發出一陣恐嚇聲,如果牛不再加快步伐,拼命地犁田,便要皮鞭加身了。這里一再向牛發出的警告和呵叱,竟然是只許默默地苦干,氣卻不準嘆一口。這二、三段全部描繪的是趕牛者的吼叫聲,與第一段主要描繪耕牛的服苦役構成了一種動態的意象,從視覺與聽覺上給讀者以強刺激,令讀者沉沉地陷入了痛苦而慘厲的氛圍中。
然而,對這耕牛的苦役圖盡管作了如此繪聲繪色的描摹,詩的主旨卻尚未揭示。于是詩的最后一段,既是突然地又是順理成章地將牛與人兩個意象并列地引伸了出來;兩相對照,全詩所蘊含的思想忽然透明起來,擴大起來,以一種更加猛烈的力向讀者的心靈撞擊! 原來前邊關于耕牛服苦役的描寫,只是作為一種象征,實際上那并非單單為了寫牛,而最終在于以牛喻人:人的處境又何嘗跟牛不一樣呢? 所以說:“牛呵! 人呵! 草兒在前,鞭兒在后。”
“牛馬不如”,是對呻吟于生活磨子之下的人們的一種形象的說法。這在人類的歷史中幾乎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經驗。而康白情卻以他敏銳的意象感受力和捕捉力創造成詩篇,這就使現代的讀者能夠通過審美活動獲得一次更加生動和深切的體驗,在藝術的情境中嘗味到:人常常像那條耕牛一樣,為了糊口和活命,或者為了別的什么,不得不在鞭子下辛勞著隱忍著。《草兒》 不僅形象地抒發了人們的不平,對人們的不幸表示了同情和安慰,同時也會激起正在步入新時代的人們的思考和醒悟。
《草兒》誕生于新詩尚處在嘗試時期而為人們所喜愛,顯然也與它樸實的風格有關。茅盾在《論初期白話詩》一文中以《草兒》為例指出,其重要的特點在于“力求解放而不作怪炫奇”。他說:“這首詩里,有兩字占一句的: 這在當時,還是很少的 ‘新式’,然而我們只覺得自然得很,只覺得非這么辦不可;作者也是覺得非這么辦不可而這么寫下的,絕沒有想用形式的新奇來刺激一下讀者的眼睛的意思。只有不存心作怪炫奇,然后他所創造的新形式才是有價值的。”它語言曉暢,形式與內容配合得體,既是自由的,也是實事求是的,洋溢著自然與和諧的美。
《草兒》 不押韻,是一首無韻體詩。詩人在構思中真的動了情,是沿著感情與情緒波動的樣式寫就的。正如他在《新詩底我見》一文中所說:“我們底感興到了極深底時候,所發自然的音節也極諧和,其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無不中乎自然的呂律。所以《草兒》依然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旋律感,它瑯瑯上口,韻味濃郁,能給人以音樂美的愉悅感。
上一篇:《蘋果樹下》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菩薩蠻》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