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其三》中外哲理詩賞析
贈君一法決狐疑, 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待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 一生真偽復誰知?
本詩講真偽辨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和元稹的《放言》詩而作。故此,首聯的“君”顯然是指元稹。元稹遭貶江陵士曹參軍,牢騷滿腹。五年后,白居易也被貶江州,寫此詩以寄元稹,既以慰人,亦以慰己?!昂伞?,聯綿字,即猶豫。開篇即鄭重地告訴友人一個決斷狐疑的方法,既不用“鉆龜”占卜,又不用“祝蓍”占卜。古人占卜,或以鉆裂龜殼據裂紋斷其吉兇,或以蓍草排列定其吉兇。這個“一法”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而是在第二聯中以兩個形象的比喻予以說明,那就是時間。
頷聯二句說,是否為玉要在火中燒到三天才見知曉;辨別木材也須七年方可分辨?!痘茨献印ふ嬗枴罚骸扮娚街?,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弊髡咴陬h聯初句下自注:“真玉燒三日不熱?!痹陬h聯對句下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痹フ履荆凑砟九c樟木?!妒酚洝に抉R相如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楠豫章?!睆埵毓潯妒酚浾x》:“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如果沒有三日三夜的時間,那就無法斷定哪是真正的玉;如果沒有七年的時間,也就不能分辨出枕木與樟木??梢姳匾臅r間是多么重要。
頸聯說,在流言蜚語四處流布的日子里周公也會感到恐懼,王莽謙恭更是在他未有篡奪漢代政權之時。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制造流言,誣蔑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懼而避居于東,不問政事。后成王悔悟而迎回周公,三叔懼而叛亂。成王命周公東征,遂定東南。事見《史記·魯周公世家》?!稘h書·王莽傳》載:“(莽)爵位蓋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賑施賓客,家無所余。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但當他掌握了政權之后,竟殺平帝,篡位自立。這兩句用周公、王莽的故事,說明像周公那樣的圣人,像王莽那樣的奸人,也只有通過時間才能考辨清楚。尾聯說,假使當初周公、王莽在沒有被人認識之前就死去,那么他們一生的真偽便不易被人看清了。向使,假使。
本詩講辨別真偽的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時間。人們認識客觀事物都需要有一個過程,辨別真偽更是如此。尤其是對人的認識,決不能簡單地以眾人的是非為是非,也不能據一時一事的表現下定論。一般善良的人們往往會被假象所蒙蔽,在政治斗爭中是更是如此。這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上一篇:《公劉·關于真理》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其五》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