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①。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②。浮生長恨歡娛少③,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釋】 ①縠(hu胡)皺:即皺紗,喻水的波紋。棹(zhao兆):船槳。②鬧:熱鬧,濃盛。③浮生:指飄浮無定的人生。
【詞大意】 東城漸覺春濃,風光綺麗,碧波粼粼的春水上有畫船蕩漾。綠楊在曉霧彌漫之中,好像被煙云縈繞,略呈寒意。紅杏在枝頭競相開放,爭艷斗妍,春意盎然。人生短暫而且飄浮不定,苦多樂少,何惜千金一擲而博美人一笑呢?我要把著酒杯敬勸西落的斜陽,暫且在花間留下夕陽晚照,不要那么匆匆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留戀春光的詞,作者因此詞被當時人譽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當時詞壇傳頌一段美談:宋子京尚書欣賞張子野才華,于是去訪見之,對傳報人說:“尚書欲見‘云破月來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耶?”遂出,置酒,甚歡。可見兩位詞人對自己詞中的警句都十分得意。
詞一開頭便好,綺麗春光,灑滿東城,引人注意。這是總寫春光,點明了時間、地點與景色特征。“東城”是城東。“漸覺”寫出春光不知不覺、漸漸來臨的特色。“風光好”是作者脫口而出的贊嘆之詞。詞的上片都是圍繞“風光好”來渲染,詞中充滿了喜悅之情。下面三句便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寫春,也是具體形象地描繪 “風光好” 三字。“縠皺”一詞,形容春水如同皺紗般的細波是極為貼切的,令人想起馮延巳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的意境。“綠楊” 句,著一 “煙” 字和一 “輕” 字,把樹影美姿襯托得十分婀娜、朦朧。“紅杏” 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寫出了紅杏開遍枝頭、滿蘊勃勃生機的神態(tài)。一個“鬧”字下得極其靈脫,極為生動活潑,頓覺春滿東城,引人入勝。這個“鬧”字把紅杏人格化了,將無生命無感情的紅杏化為富有生命富有感情的事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說: “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 ‘鬧’ 字,而境界全出。”這里的境界指的便是絢麗多采、春意盎然的境界。
詞的上片,作者用生花之筆,描繪出一幅碧波粼粼、畫舫蕩漾、曉霧縈繞、楊柳依依、紅杏爭妍的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春景圖。
詞的下片見景生情。為什么在“紅杏枝頭”一片熱鬧之后,作者忽然慨嘆“浮生長恨歡娛少”呢? 一方面是因見到初春晨景,風光無限美好,但轉(zhuǎn)眼即夕陽西下,花間殘留晚照,聯(lián)想到短暫的人生亦不過如此,令人慨嘆惋惜!另一方面,與唐宋詞人的審美標準有關(guān)。當時抒發(fā)憂患意識、悲郁心緒是詞人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因此像宋子京這樣一代名臣,富貴文人,也要在詞中抒發(fā)一些傷感情緒。如何排遣憂愁呢?過片后三句表達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思想。“肯愛”句,情趣雖較陳腐,但寫得豪放恣肆之至,末二句想象新穎,頗具特色。它將斜陽人格化了,似乎斜陽能飲酒、共語,更能理解人的感情。反襯詞人依戀、眷念春光深情。“且向”二字,說明斜陽不可久留,更須珍重,寫得何等深婉!
沈雄在《古今詞話》中評說:“人謂‘鬧’字甚重,我覺全篇俱輕,所以成為‘紅杏尚書’。”他這一評論,點出全篇思想內(nèi)容的不足,是中肯之見。
上一篇:《愛情十四行詩(第五十八首)》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白頭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