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滇海曲二首》明山水詩鑒賞
楊慎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鵲雙星帶五潢。
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蘋香波暖泛云津,漁枻樵歌曲水濱。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這兩首《滇海曲》,詠的同是昆明滇池,但不一定作于同一時候,寫法也不一樣。第一首寫的是夜景,側重寫人文景觀; 第二首寫的是日景,側重寫自然景觀。一首綺麗豐華,一首淡雅明快,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寫出滇池美好的云影波光。
第一首從滇池邊上最瑰麗最聞名的建筑物“梁王閣榭”寫起。隔著滇池的盈盈秋水望過去,閬苑仙宮似的玲瓏樓閣,宛如浮現在水中央。這是一組由九個層次、十二座殿閣和一座石坊組成的古典建筑群,包括有靈官殿、玉皇閣、三清閣、呂祖殿、凌霄閣、孝牛泉、云華洞、石室等多處勝景,大都構筑在險峻的峭壁之上,下臨滇海,上接云天,恰似水上蜃樓,空中仙境。“水中央”三個字,流露出詩人對這組閣榭宮殿的無限贊賞之情。
由于這“梁王閣榭” 原是元代云南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梁王的避暑行宮,既在“水中央”,又是梁王車駕停駐之處,因此,楊升庵借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星名為喻,稱之為“五潢” (《史論·天官書》: “西宮咸池曰天五潢。五潢,天帝車舍。”在現代天文學御夫星座內)。這個比喻具有雙重含義: 既以“五潢”車舍比梁王閣榭,又以“西宮咸池”喻滇海,用典貼切而工巧。這“水中央”的神仙宮闕,又是有橋梁可通的(即海埂),楊升庵就以神話中引渡牛郎織女雙星聚會的鵲橋為喻,說“烏鵲雙星帶五潢”。帶,連接。這一連串神話典故的運用,形象豐富,辭藻多麗,渲染出滇海的錦繡風神。
第三句 “跨海虹橋三十里”,說的還是橫跨滇海的優美橋影。具體地說,指的是從昆明到高峣(在昆明市西十五公里處,有楊升庵舊居碧峣精舍,即今楊升庵祠)的海埂。海埂因滇海水往南減退,今已殘損,但在當時,曾經如彩虹似的美麗而又有氣勢,吸引過許多文人雅士。上一句以神話傳說美化它,這一句則直接寫它的規模(三十里)和氣勢(跨海),兩句詩共同點出海埂的紐帶作用: 它銜接起滇海與梁王閣榭,也溝通了滇池仙境與世人的心。
最后一句又歸結到“梁王閣榭” 上來。既有橋梁可通,西山三清閣一帶便成了不夜天。游人們白天賞之不足,還要在風清月白之夜來登臨。這里的夜景,如 “廣寒宮殿夜飄香”,就象嫦娥居處的“廣寒清虛之府”那樣令人心馳神往。這一筆,除了呼應詩的開頭之外,還把滇池邊上人文景觀的描寫,推到了最高峰。
前人評楊升庵詩,認為他“援據博則舛誤良多” (見《列朝詩集小傳》丙集)。這首詩僅四句二十八字,就包羅了 “梁王閣榭”、“烏鵲雙星”、“五橫”、“廣寒宮殿”等多個援據,但用得熨帖得體,有“援據博”之長,而無“舛誤多”之短,顯得工麗才贍,優美典雅。
第二首所寫與第一首截然不同。詩人雖然也選取一個觀賞點(云津橋)作為落筆對象,但這云津橋僅是全詩的一個生發點,而不是全部吟詠內容。云津橋吸引人的地方,是橋畔濃郁的春意,勃發的生機,常駐的春光。因此,用不著再引經據典,而只宜用白描手法,摹寫出滇海四季常青的神采。
“云津橋”,即今得勝橋。楊升庵看到橋畔一帶浮蘋更綠了,滇池水更豐盈了,仿佛聞到綠蘋在散發清香,似乎感受到滇海碧瀾在升溫。所謂 “蘋香” 和 “波暖”,都未必是真的體驗,而只是詩人主觀臆想的結果。這樣造句,為的是模擬出滇海的融融春意,抒發出詩人對滇池春色的強烈感受。
在這樣的春波中泛舟,見到的是漁船在欸乃搖過,聽到的是樵歌在隔山互答。沿湖一帶,不但春色宜人,而且春光不老: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常如”用肯定語氣,“不斷”用否定句式,一正一反,寫盡了天時(天氣)、地利(花枝)、人和(漁樵),滇海的無邊春色,就這樣渾然地呈現在紙面上了。最妙的是末尾兩個詩句。它們寫得樵歌似的淺易明白,但卻道出別人想道而道不來的感受,概括出別人想概括而又無從概括的特點,因而傳誦至今。只要提起昆明滇池,無人不知此處四季如春; 盡人皆知“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的詩句。
如果借用白樂天的詩句來作比況,那么,這《滇海曲》的第二首寫的是“春江花朝”的美景,第一首寫的是“秋月夜”的良辰。第一首偏雅,第二首學俗。雅俗之間,散發出的正是濃郁醇釅的滇海味。
上一篇:擔當《滇曲》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劉克莊《潮惠道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