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嶺南人,當有愧于竹。食者竹筍,庇者竹瓦2,載者竹筏,爨者竹薪3,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1嶺南:五嶺以南,即湖南、廣東、廣西、江西邊境一帶。2庇(bi ):遮蔽。3爨(cuan):燒火煮飯。
【析點】 東晉王子猷“何可一日無此君”(語見《世說新語》)之語一出,便成為歷代愛竹之士的口頭禪。子猷愛竹,在于竹綠葉萋萋、秀美多姿,在于竹懷愁含怨、情韻綿邈,在于竹勁挺有節、凌霜不凋。而后世文人的詠竹篇亦多不脫于此,像唐令狐楚的“齋居栽竹北窗邊,素壁新開映碧鮮”(《郡齋左偏栽竹百余詩》),唐李嶠的“高簳楚江濆,嬋娟含曙氣”,“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詠竹》),唐許渾的“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等。在他們眼中,竹如含愁幽人,如隱逸高士,總是那么優雅脫俗。可蘇軾所謂“一日不可無此君”則獨辟蹊徑,著意于竹之可“食”、可“庇”、可“載”、可“爨”、可“衣”、可“書”、可“履”的實用性價值,竹也就由超脫走向凡俗,由夢幻走向現實,由可賞走向可用,簡直成了嶺南人的“衣食父母”,卻并不為人所貴,故而蘇軾說“嶺南人當有愧于竹”。著此文時,蘇軾被貶惠州,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遭貶。普通平凡的“嶺南竹”同樣寄托著他沉重的身世之感“嶺南竹”尚可物盡其用,而“奮勵有當世志”的蘇軾卻遠貶僻地,不為所用,悲哀啊!同時,蘇軾將嶺南竹寫得那樣有生活氣息,正反映了他的達觀和對現實的執著
上一篇:《訓三兒拱書》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