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滪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官至校書郎、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官涪(音“扶”)州(治所在今四川涪陵縣)別駕,黔(音“前”)州(今四川彭水縣)安置,后又徙戎州。宋徽宗繼位以后遇赦,被召回啟用,后又被除名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縣)。黃庭堅是北宋的有名詩人。他作詩取法杜甫,提倡“無一字無來處”, “點鐵成金”,是“江西詩派”的首領。他的詩講究錘煉字句,新奇挺拔,反對平庸,有許多獨到之處。但由于他忽視內容,偏重形式,刻意追求奇拗硬澀的風格,不少詩典故堆砌,死氣沉沉,非常費解,有的詩是對別人的詩句“脫胎換骨”,形成模擬、剽竊,對后世有不良影響。
黃庭堅因《神宗實錄》事得罪,貶四川,時近六年。封建君主制下的遭貶者,轉機多在舊君駕崩、新君即位之際。宋徽宗即位后,他遇赦回來。在徽宗崇寧元年(1102)春天回江西故鄉,從江陵動身,船行三日到達巴陵,二月初一的早晨獨上岳陽樓,在春雨中作為久貶得赦的有幸人,來欣賞這素負盛名的洞庭湖山光水色。這時詩人把昔日的苦痛遭遇,與眼前的優美境況加以聯比,對當前境遇,有說不完的喜悅和滿足。回想當年流放到四川偏僻小縣的情景,真是萬難不死,飽受摧折,現在作為物記留下的仍有鬢邊的花白頭發。在流放的歲月中,望鄉思歸之情,日夜寄托于東去的江水,想到客死異鄉后或許孤魂和遺骸能夠離開貶謫之地,萬萬沒有想到還有活著乘船進入長江險要地段,從投荒萬死之地平安歸來江南的可能。然而當時沒有想到的事情,已經成了眼前的現實,難道還能懷疑這是假的?我腳下登的就是不少詩家登臨吟詠的岳陽樓,與我對面相看的那不正是洞庭湖上的君山嗎!這正是通向我的家鄉的山青水秀的江南路,現在雖然還沒有到達故鄉修水,可是從那樣的來處,有幸得此良辰美景,因何不可以先在歸路登臨中一笑開愁?在這首詩中,詩人非常真實地寫出了他此時此地特有的慶幸、喜悅和自豪、勝利感。
黃庭堅的第二首登樓抒懷詩,是第一首詩景境情懷的擴展和深入。因為登洞庭湖樓是未期而得的幸事,所以,詩人住在巴陵的幾天之中,雖是“數日陰雨”,冒雨登樓,面臨滿湖風雨,但卻心無蕭然悲涼之感,而是看見哪里愛在哪里,賞心不乏,游情不倦。他看煙雨湖上的君山,它的高低錯落,梳挽成型,好象是多情的湘夫人盤結起來的一排發髻。君山是如此之美,自己停留在遠處,只從一個角度看它,深感不足,這時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下樓登船,到湖面上,在遠近適度的距離點,從涌起的雪浪花中觀賞青翠的君山。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黃庭堅下樓之后與巴陵太守楊器之、監郡黃彥,曾驅船游湖登山,興盡而歸。
上一篇:高適《除夜》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元好問《邁陂塘》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