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原文與翻譯、賞析
柳永
寒蟬凄切①,對長亭晚②,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③,方留戀處④,蘭舟催發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⑦,更與何人說。
【注釋】 ①寒蟬:蟬的一種。也叫寒蜩。涼風至,白露降始鳴。②長亭:古時設在路旁的亭舍,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常用作餞別處。③都門帳飲:設帳京都,把酒餞別。④留戀處:留戀時。⑤蘭舟:木蘭舟,對船的美稱。⑥楚天:這里泛指南方的天空。⑦風情:男女戀情。
【詞大意】 寒蟬鳴聲好凄切,離亭晚,急雨初歇。京門設帳為餞別,酒宴上,情懷甚惡。正在想,多留一刻,木蘭舟發催促我。握別對視淚難遏,竟然無語喉哽咽。此一去千里煙波,暮云低沉南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何況晚秋時節。今夜醉,何處醒呢?岸柳邊,晨風曉月。這一別歷時一年,良辰美景皆枉然。縱然有恩愛千般,又能同何人訴說一番!
【賞析】 此詞是柳永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柳詞的特點,這就是人們公認的“俚俗”。唯其俚俗才能家喻戶曉,達到“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的知名度。如果從流派上劃分,它又是一首較典型的婉約詞。俞文豹《吹劍錄》曾以此詞中的句子為例,把柳永和蘇軾的詞風加以對比: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 “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 ‘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 ‘大江東去’。” 東坡為之絕倒。
這種對比不僅有趣,而且恰中蘇、柳詞之腠理。只是尚須指出,此詞雖適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而歌,但它并不是那種純屬“艷科”的“淺斟低唱”,而是在“悲秋”和“傷別”傳統主題基礎上所創制的“新詞”。它內容充實,筆墨酣暢而瀟灑,既適用于大都會中新興商賈階層和那些為覓取前程而萍蹤不定的游子們的心理需要,又能夠體現出作者“尤工于羈旅行役” 的藝術特長。
《雨霖鈴》原是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遷蜀,入斜谷,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楊貴妃遂仿照所聞雨中車騎的鈴聲而作此曲。柳永善于變舊曲為新聲,用作詞調。王灼 《碧雞漫志》卷五云:“今雙調《雨霖鈴》,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柳永正是借這種“遺聲”,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其“頗極哀怨”的心態。這種心態是當時市井社會所共有的,其詞便易為眾人所認同和普遍傳唱。
詞的上片仿佛是在述說一個歧路相別的故事。故事的開頭是講主人公將別的境況,是時寒蟬哀鳴,日暮雨歇,長亭餞別,宴飲無緒,戀戀不舍,行舟催發。這種景色的點染非單純的“景語”,而是與人物的心情相契合的。接下去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就是寫臨別的情懷。這里需要加以交代的是,這種敢于敞開的情懷,既不是官場同僚間的所謂老臣去境的別情,也不見得是像焦仲卿和劉蘭芝那樣的“舉手長勞勞”的夫妻暌違之情,當是才人和歌妓間的由邂逅到分手的依戀之情。這種邂逅多半是萍水相逢,而分手則往往意味著彼此的永訣,所以臨別之時格外傷感,語塞哽咽竟然連一句話也說不出。這正反映了市井下層小人物的真情實感,一個因仕途坎坷而分外留戀煙花,一個因同是天涯淪落人而對遠去的才人極盡懷念之情。
下片更妙于構思,明明是對別后的設想,景色都是虛擬的,但能做到虛景實寫,借以傳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摯真切。“多情”二句可以說是對宋玉“悲秋”和江淹“恨別”之作的概括,由于詞作者一身兼有兩方面的真情實感,更由于斯人對青樓歌妓的那種以心換心的平等的愛情意識,所以柳詞比上述宋、江之賦感情的容量更大,分量更重。特別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數句,歷來甚受推重,被稱為“古今俊語”(賀裳《皺水軒詞筌》)和“探驪得珠”(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之筆。當然,這里不僅是個語言和寫作技巧問題,首先是來自作者切身的生活體驗和由這種體驗所派生的孤寂落寞的心理狀態。作者想象中的那種風吹岸柳、殘月當空的清冷畫面,豈不正是這種心態的具體反映嗎?此時此地的虛設之景,即是彼時彼地的親歷之事,故能渲染得淋漓盡致,在讀者中生發出感同身受之效。
此詞原系“留別所歡”之作,所以下片的種種推想都落在“風情”一詞上。此詞在這里不是作為“風神”、“風采”或“抱負”、“意趣”解,而是指風月之情,也就是男女戀情,其旨當與李煜《賜宮人慶奴》詩的“風情漸老見春羞,到處銷魂感舊游”大致相同,表現了主人公對“所歡”的懷念,以及對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事難并的遺憾心情。可能正是由于這種心情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和此詞的俗不傷雅,雅不避俗的藝術特色,使它幾乎成了婦孺皆知的宋詞的超級名篇。
上一篇:《雨巷》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青春頌密茨凱維奇》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