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古寺繞滄波,石磴盤空(步步切“凌云”)鳥道過。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云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不與方袍同結社,下歸塵世竟如何。
【箋釋】
[凌云寺] 《方輿勝覽》卷五二“嘉定府”:“凌云寺,在府之南山。唐開元中,僧海通于瀆江、沫水、蒙水三江之合悍流怒浪之濱,鑿山為彌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層閣以覆之。至韋皋時,積十九年而工始備,皋有《大像記》。又有清音亭。邵博《記》:‘天下山水之勝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在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勝也。’”岑參《登嘉州凌云寺作》:“寺出飛鳥外,青峰戴朱樓。摶壁躋半空,喜得登上頭。始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天晴見峨嵋,如向波上浮。迥曠煙景豁,陰森
[石磴] 石臺階。李白《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松溪石磴帶秋色,愁客思歸生曉寒。”
[百丈金身] 言凌云寺所開鑿之彌勒大像,高三百六十尺。明胡應麟《馬上望天寧寺浮屠作》:“十層珠瓦亂云齊,百丈金身落日低。”
[方袍] 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攤為方形,故稱。許渾《泊蒜山津聞東林寺光儀上人物故》:“云齋曾宿借方袍,因說浮生大夢勞。”后亦借指僧人。白居易《題天竺南院贈閑元旻清四上人》:“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五:首言春山古寺,煙波旋繞,其石磴盤于空際,由鳥道而至寺焉。寺中翠壁之間,既開百丈之座,以安金身,煙蘿之外,又置萬龕之燈,以騰光焰,此皆寺中事也。客到此而云生濕衣,僧坐禪而花落覆地,寺中之景又如此,故有以牽我之情也。所恨者,不能與方袍之徒結足而坐,乃下歸于塵世,其究竟當如之何哉!
上一篇:《南原望漢宮》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金陵懷古》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