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 懷古絕句十首(寶琴)》其一:赤壁(2)懷古
其一:赤壁(2)懷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3)。
喧闐一炬悲風冷(4),無限英魂在內(nèi)游。
【注釋】
(1) 懷古絕句十首:聽了湘云等制作的燈謎,寶琴笑道:“從小兒所走的地方的古跡不少。我如今揀了十個地方古跡,作了十首懷古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眾了聽了都說“這倒巧”。絕句,律詩(八句)的一半(四句),每句五個字的稱“五絕”,每句七個字的稱“七絕”。
(2) 赤壁:山名,即今湖北武漢市赤磯山。此首七絕寫“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余萬兵力南下。吳國君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合起來,以遠少于曹軍的兵力(五萬)在赤壁迎戰(zhàn)曹軍,使用火攻取得全勝,幾乎使曹操全軍覆沒。
(3) “徒留”句:古時作戰(zhàn),旗幟上繡有將帥的姓氏,兵敗時將士死亡、逃跑,旗幟留在原地。徒留,白白地留著。載空舟,指“徒留名姓”的旗幟載在空船上。
(4) “喧闐”句:喧闐(tián),喧鬧,形容赤壁之戰(zhàn)場面,戰(zhàn)鼓聲、叫喊聲高漲、嘈雜。一炬,一把火燒起來,這里“炬”作動詞“燒起來”。悲風冷,形容曹軍慘敗的景象:冷風含悲。此首詩的謎底似為祭祀時焚燒的紙船。
【譯文】
赤壁沉埋江邊,長江水不流,當年的赤壁之戰(zhàn)多么慘烈:戰(zhàn)鼓喧囂聲中,一把火燒盡曹操八十萬大軍,只落得寒風悲愁,將士們的姓名白白留在燒焦的空船里,無數(shù)的英魂在里面彷徨逗留。
其二:交趾(1)懷古
銅鑄金城振紀綱(2),聲傳海外播戎羌(3)。
馬援自是(4)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5)。
【注釋】
(1) 交趾:古郡名。公元前2世紀初南越趙佗置,后歸漢。西漢時治今河內(nèi)西北,東漢移治今越南北寧省仙游東。
(2) “銅鑄”句:此首詩寫的是馬援故事。馬援,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曾以男兒當“死于邊野”、“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烏桓。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將軍,鎮(zhèn)壓交趾征側(cè)、征貳起義,封“新息侯”。銅鑄,馬援曾在西北養(yǎng)馬,發(fā)展了相馬法,并以銅鑄為“馬式”。《后漢書·馬援列傳》: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銅鼓是西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權(quán)力象征,馬援繳來鑄為“馬式”,表示他在那里的作為,及對名馬的重視和愛好)。其馬式依據(jù)是“依儀氏?,中帛氏口齒,謝氏唇鬐,丁氏身中”。孝武帝時有詔置于宣德殿下,以為名馬式。金城,古郡名,西漢置,治今甘肅永靖西北。這里代指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在金城安定羌族。振紀綱,提振法紀朝綱。
(3) “聲傳”句:海外,泛指西北地區(qū)。海,大湖。按馬援曾任隴西太守,在西北地區(qū)建功立業(yè),“海”當指青海湖。戎,古族名,古時中原人對西北各族泛稱為“西戎”。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帶。
(4) 自是:自然是。
(5) “鐵笛”句:相傳元代詩人楊維楨游太湖得莫邪劍,命人鑄成鐵笛,吹出絕世奇音;明代吳偉《鐵笛圖》,畫中一名侍女雙手所捧之笛,即為此笛,石臺旁主人坐著,他右手半抬,五指彈動,在凝神推敲詩句曲調(diào),即為楊維楨。這里形容張良“吹笛建奇功”,如“鐵笛奏奇音”。子房,即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大功臣之一。楚漢相爭最后一次大仗“垓下之戰(zhàn)”,張良設計派人夜間在楚軍周圍吹笛、唱楚歌,使楚軍聞之思家鄉(xiāng),軍心渙散,喪失戰(zhàn)斗力,漢軍因此大獲全勝。這句說馬援的功績不在“鐵笛將軍”張良之下,煩勞世人不要單表張良了。此首詩的謎底似為吹奏樂器嗩吶。
【譯文】
在南邊整固疆土,在北方安定金城,為朝廷提振法紀朝綱,馬援的威名遠播,在西域戎羌中流傳得很盛。馬援的功勞自然是非常大!人們只知道“鐵笛將軍”張良的功勞大,今后煩勞不要單表張良了。
其三:鐘山(1)懷古
名利何曾伴女身,無端被詔出凡塵(2)。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3)。
【注釋】
(1) 鐘山:又名紫金山、北山,位于江蘇省南京城外東北。
(2) “名利”二句:此首詩寫的是南朝齊周颙的故事。南朝齊文學家孔稚珪,博學善文,其《北山移文》揭露諷刺名為退隱山林、實則心懷官祿的所謂隱士。所述周颙隱居鐘山草堂,后應詔出為海鹽(縣名,以產(chǎn)海鹽得名)令;屆滿入京,復經(jīng)此山,孔稚珪乃借山靈之意移之,使不許再至(故謂“刻移文于山庭也”)。女,同“汝”,你,指周颙。無端,無緣無故。被詔,被朝廷詔見。出凡塵,跑出清凈的隱居地,進入世俗人間。
(3) “牽連”二句:牽連,指周颙受名利牽連。大抵,大概。難休絕,指周颙追逐名利難以休止,對名利難以割絕。他人,泛指孔稚珪等人。此首詩意思與湘云的《點絳唇·猴子》燈謎相似,故謎底似為猴子。
【譯文】
功名利祿什么時候開始與你相伴?你這是無緣無故接了詔書,跑出清凈的隱居地,進入世俗凡塵。你既與功名利祿牽連上了,大概是無休無止難以脫身,那就不要抱怨別人對你嘲笑頻頻。
其四:淮陰(1)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2),三齊位定蓋棺時(3)。
寄言世俗休輕鄙(4),一飯之恩死也知(5)。
【注釋】
(1) 淮陰:舊淮陰縣,秦置,治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西南。
(2) “壯士”句:此首詩寫的是韓信故事。《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秦末淮陰人,家貧,投入反秦戰(zhàn)爭。先投項羽,得不到重用;改投劉邦,得到重用,屢建奇功,被封為齊王,劉邦開國后被封為楚王。因有人告他謀反,劉邦設計將他逮捕,赦免為淮陰侯;后又被告謀反,蕭何與呂后定計,誘其入宮殺之。韓信少年時在家鄉(xiāng)曾受“胯下之辱”。一群惡少侮辱韓信,要他從一個惡少的褲襠下鉆過去(“出我胯下”),韓信忍辱照辦了。壯士,指韓信。惡犬,喻指侮辱韓信的惡少們。
(3) “三齊”句:三齊,古地區(qū)名(相當今山東省大部地區(qū)),秦亡后,項羽立原齊國王族三個人(田都、田市、田安)的領地,后歸劉邦。這里代指韓信,因其曾為齊王。位定蓋棺時,名位、地位(功過是非)確定在蓋棺時。蓋棺,即“蓋棺論定”,指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到死后才能做出結(jié)論。
(4) 輕鄙:輕視,鄙視。
(5) “一飯”句:一飯之恩,即一飯千金。少年韓信家貧,在淮陰城下釣魚,有一個漂洗布紗的老婦人給他吃了幾十天的飯,后韓信為楚王時,就拿千金報答她(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后因稱受恩而厚報為“一飯千金”。死也知,指韓信受人恩惠牢記心上,至死不忘。此首詩的謎底我猜不出,請讀者朋友猜。
【譯文】
豪壯的丈夫須要提防被惡犬所欺,韓信少年時就被惡少欺凌,成年時封王授爵又遭殺身之禍,直到死后他的英名才蓋棺論定。奉勸世人對韓信不要輕慢鄙視,他少時窮苦受人一餐飯,至死不忘這個恩情。
其五:廣陵(1)懷古
蟬噪鴉棲轉(zhuǎn)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2)?
只緣占盡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3)。
【注釋】
(1) 廣陵:古郡名,治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
(2) “蟬噪”二句:此首詩寫的是隋煬帝開鑿運河、巡游事。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征集河南、淮北諸郡民眾先后達百余萬人開鑿通濟渠(運河),供他巡游所用(故又俗稱“御河”)。運河分東西兩段:西段起自洛陽,終入黃河;東段起自板渚(在今河南滎陽市北),終入淮河。全句說運河兩岸(隋堤)遍植楊柳,蟬噪鴉棲,曾為一時勝景,但現(xiàn)在怎么樣了?意思是早已荒蕪了。
(3) “只緣”二句:只緣,只因為。風流號,風流的稱號,有雙關意思,指隋堤上的楊柳,也指隋煬帝。口舌,這里是議論、評論的意思。此首詩的謎底似為楊柳。
【譯文】
隋煬帝號令開鑿運河,兩岸遍植楊柳,蟬噪鴉棲,景色秀麗旖旎,但轉(zhuǎn)眼就成為過去,現(xiàn)在兩岸的風景怎么樣了啊?只因為他獨自占盡了風流的稱號,惹得人們多少的評論,作了多少詩文!
其六:桃葉渡(1)懷古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2)。
六朝梁棟多如許(3),小照空懸壁上題(4)。
【注釋】
(1) 桃葉渡:古渡口名。此首詩寫的是王獻之渡口送別愛妾的故事。《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云: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曾在秦淮河與青溪匯合處的渡口,以歌送別愛妾桃葉,后人因稱該渡口為“桃葉渡”。
(2) “衰草”二句:描寫而今的桃葉渡荒廢景象,寓意王獻之與愛妾離別后的凄涼境況。
(3) “六朝”句:六朝,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建都于建康(吳名建業(yè),今江蘇南京),歷史上合稱“六朝”。梁棟,屋梁,代指官僚、貴族。如許,如此,這樣。
(4) “小照”句:小照,指桃葉的畫像。壁上題,即題壁上,在墻壁上題字。這句說,只有桃葉的畫像徒然掛在題了字的墻壁上。舊時習俗,過年時在桃木板上畫上兩個門神(神荼、郁壘),或?qū)懮蟽蓚€門神的名字,將其掛在大門上,認為可以壓邪。《說郛》卷十引馬鑒《續(xù)事始》:“《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郁壘之字。”后來又在桃符上題寫聯(lián)語,遂用作春聯(lián)的別名。此首詩的謎底似為迷信用來壓邪的桃符。
【譯文】
當年王獻之渡口送別愛妾桃葉,夫妻離別如桃葉凋落總是要和桃枝分離,如今渡口已變淺池,只有枯草野花映在水面上。六朝的貴族經(jīng)歷這樣的離愁多得很,家家將桃葉畫像掛在題了字的大門上。
其七:青冢(1)懷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2)。
漢家制度誠堪笑(3),樗櫟應慚萬古羞(4)。
【注釋】
(1) 青冢:指漢代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之南的大黑河南岸。因遠望其墓表黛色朦朧,故名“青冢”。
(2) “黑水”二句:此首詩寫的是歷史上四大美女之王昭君出塞和親(嫁給匈奴王單于)的故事。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姊歸(今屬湖北)人,漢元帝時選美入宮。傳說她因出不起賄賂,宮廷畫家毛延壽在她的畫像上加了一顆不祥的痣,即被冷落一邊。不久實行和親政策,朝廷將她冒充公主嫁給了匈奴王單于,王昭君從此在天高地遠的冰雪之地當起了異族皇后。又傳說臨將她送出宮門時,漢元帝看到了她,原來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臉上根本沒有什么痣,漢元帝當場“厥倒”,懊悔莫及(單于來迎親,正在一起,調(diào)換別人是不可能了),遂將怨恨發(fā)泄在畫家毛延壽身上,將他殺了。宋王安石有一首寫王昭君的詩《明妃曲》,詩中采取的是畫家“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說是“當時枉殺毛延壽”;詩中說,王昭君寵妃沒有做成,遠嫁匈奴,是“失意”了,但“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阿嬌是漢武帝時陳皇后的小名,陳皇后先得寵,后被禁閉在長門宮。詩的意思說,王昭君即使不遠嫁匈奴,做了漢元帝的寵妃,又怎么樣呢?日后結(jié)局也可能像阿嬌一樣,落得失寵悲慘的下場。黑水,指王昭君的墳墓所在地大黑河。咽,哽咽,噎住(傷心哭泣噎住——擬人化,大黑河表同情)。冰弦,代指王昭君的琵琶。“冰”形容那個地方冰天雪地。王昭君善彈琵琶,當初臨出宮門時邊彈琵琶邊遠去,其情甚為哀婉。曲中愁,指王昭君把心中的哀怨愁苦寄托在自己彈的琵琶曲中(樂府《琴曲》有《昭君怨》)。杜甫《詠懷古跡》:“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全句寫王昭君和親出塞悲愁凄涼情景。
(3) “漢家”句:漢家制度,漢朝的制度,指和親政策。據(jù)《漢書》及《匈奴傳》記載,西漢多次進行和親。誠堪笑,的確值得笑話。誠,的確,真的。
(4) “樗櫟”句:樗櫟(chū lì),臭椿和柞樹,兩種沒有什么用處的雜樹,喻指無用之才。《莊子·逍遙游》說這兩種樹大而臃腫、彎曲多枝,“匠者不顧”。《人間世》說這兩種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歐陽詹《寓興》詩:“桃李有奇質(zhì),樗櫟無妙姿。”這里喻指漢元帝昏庸無能。萬古羞,極言漢元帝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羞愧。此首詩的謎底似為舊時木匠用的墨斗。
【譯文】
大黑河茫茫,河水嗚咽,凝住不流,琵琶弦都凍硬了,可王昭君還在彈撥,想在曲子中傾吐全部的憂愁。漢朝用女子換取國安的“和親制度”實在可笑,皇帝無用應該感到慚愧,這是永遠的恥羞。
其八:馬嵬(1)懷古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2)。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裳尚有香(3)。
【注釋】
(1) 馬嵬(wéi):馬嵬驛,即馬嵬坡,又名馬嵬堡,在今陜西省興平市西,今名馬嵬鎮(zhèn)。
(2) “寂寞”二句:此首詩寫的是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huán)的悲劇故事。楊玉環(huán),先被選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媳婦(壽王李瑁的妃子),后唐玄宗看中了她,占為己有,封為貴妃,把對后宮三千佳麗的寵愛全部放到了楊玉環(huán)一個人身上(白居易《長恨歌》中有“三千寵愛集一身”句)。楊玉環(huán)能歌善舞,唐玄宗李隆基是個很有詩文才能、很有音樂天賦的風流皇帝,親自作詞譜曲讓楊玉環(huán)等美人表演歌舞,供他賞玩。唐玄宗沉湎在與楊玉環(huán)的恩愛中,幾乎到了荒廢朝政、不問世事的地步(朝政操縱在國舅楊國忠手中)。“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帶了楊玉環(huán)等一批人及衛(wèi)隊將士向四川方向逃去,準備到那里避難。當行至陜西馬嵬驛,將士們不肯走了,殺死了楊國忠,并把怨恨和怒氣強加在楊玉環(huán)身上,認為她是“紅顏禍水”,硬逼唐玄宗賜死她,唐玄宗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讓楊玉環(huán)自己吊死。全句描寫楊玉環(huán)吊死時的情景:臉上的脂粉痕跡尚在發(fā)光的汗水里,然而美人連同一身的溫柔頃刻之間付諸東流。
(3) “只因”二句:楊玉環(huán)死后,被草草埋在馬嵬坡。遺得,留下了。風流跡,代指楊玉環(huán)掩埋處。不久(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即位,將楊玉環(huán)改葬。鄭嵎《津陽門》詩自注:將楊玉環(huán)挖出時,尸體、衣裳“皆已朽壞,惟有胸前紫綃香囊中,尚得冰麝香,持以進,上皇(唐玄宗)泣而佩之(哭著將香囊佩戴在自己身上)”。末句“此日衣裳尚有香”,即寫此情此景。此日,指楊玉環(huán)被草草掩埋的那天。此首詩的謎底我猜不出,請讀者朋友猜!
【譯文】
馬嵬坡楊貴妃寂寞地躺著,臉上的胭脂痕跡尚沾著汗光,可是一代美人連同一身的溫柔頃刻之間付諸東流。她就被草草掩埋在這里,只因留下的還有她的風流史,如今她的衣裳上仍散發(fā)著濃香味。
其九:蒲東寺(1)懷古
小紅骨賤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2)。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jīng)勾引彼同行(3)。
【注釋】
(1) 蒲東寺:蒲東普救寺,《西廂記》故事的發(fā)生地。
(2) “小紅”二句:此首詩寫的是《西廂記》中的侍女紅娘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的《西廂記》故事是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經(jīng)民間廣泛流傳、演變,北宋趙令畤整理成《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再發(fā)展為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董西廂”已接近于完整的成熟版本,并將悲劇結(jié)局改成大團圓;最后才由元代王實甫根據(jù)《鶯鶯傳》等諸版本編寫成流傳至今的雜劇《西廂記》。崔相國過世,老夫人帶著女兒崔鶯鶯及家人護送靈柩回原籍,途中寄居在蒲東普救寺內(nèi)。風流倜儻的書生張生出外游學,也借住在普救寺中。張生在寺內(nèi)閑游,與崔鶯鶯相遇,兩人一見鐘情,彼此萌生了愛慕之情。這事給崔鶯鶯的丫鬟紅娘知道了。紅娘身為奴婢,身份低微,卻有膽有識,有著成人之美的熱心腸。在紅娘的多方幫助下,張生與崔鶯鶯得以在西廂幽會,互吐衷情,并最終得以結(jié)合。其間,紅娘的行動、女兒的秘密被老夫人覺察,老夫人嚴厲拷問紅娘,紅娘寧可自己受責、受拷打,也不向老夫人屈服,勇敢機智地與老夫人爭辯、周旋,保護并最終成全了具有反封建叛逆性格、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主人崔鶯鶯小姐與書生張生的婚姻。小紅,即紅娘。骨賤一身輕,指紅娘身為奴婢,身份低微,也暗合謎底骰子“骨賤身輕”。私掖偷攜,私掖、偷攜為同義詞,都是暗地里幫扶的意思。掖(yè),扶助;攜,提攜。強撮成,硬是撮合成了,指紅娘撮合成了崔鶯鶯與張生的婚姻。強,這里指用的力量大;暗合謎底則為強使、強制。
(3) “雖被”二句:吊起,《西廂記》中只有“拷紅”,沒有“吊紅”,這里是為了暗合謎底才用了“吊起”一詞(擲骰子時握住骰子的手提起來)。勾引,引誘,這里作“引導”解。彼同行,指張生與崔鶯鶯結(jié)合并肩同行;暗合謎底則指擲出的兩顆骰子朝一個方向滾動。
【譯文】
紅娘身為奴婢,身份低微,她暗地里搭橋鋪路進行幫助,硬是撮合成了主人崔鶯鶯小姐與書生張生的美滿婚姻。雖然她被老夫人時常吊起拷問,但是已經(jīng)引導鶯鶯和張生結(jié)合并肩同行。
其十:梅花觀(1)懷古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2)?
團圓莫憶春香到(3),一別西風又一年(4)。
【注釋】
(1) 梅花觀:指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著名浪漫傳奇劇《牡丹亭》中寫到的寺觀。女主人公杜麗娘死后的墳墓就在梅花觀后面的梅樹下。
(2) “不在”二句:此首詩寫的是《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柳夢梅與杜麗娘的愛情故事。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聰明美麗,雖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仍充滿青春活力,渴望理想的愛情生活。一日偕侍女春香游園遣悶,在牡丹亭夢見風流瀟灑的書生柳夢梅,兩人千般恩愛、萬般纏綿,麗娘從此幽懷難遣,遂得相思病而死。三年后,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真名柳夢梅的書生,寓居南安梅花觀養(yǎng)病,發(fā)現(xiàn)麗娘的自畫像,深為愛慕,麗娘被感動而復生,兩人終得結(jié)為夫妻。“不在”句,不是在梅邊,就是在柳邊,梅、柳皆有,即指柳夢梅。麗娘的自畫像上有自題詩:“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句,柳夢梅拾得美人畫。個中,此中,這里邊。誰拾,名為設問,實指柳夢梅拾得。畫嬋娟,即嬋娟畫,美人畫,指杜麗娘的自畫像。
(3) “團圓”句:杜麗娘死而復生,與父母團聚,但起初她的老父親杜寶不承認,認為麗娘已死三年,怎么會復活呢?麗娘的侍女春香可以作證,但春香不在場。莫憶,不要想。這句說父母真心要和女兒麗娘團圓,就不用再讓春香來證明了。
(4) “一別”句:這一句的句意,與整個《牡丹亭》劇情無甚關系,想是主要為了暗合謎底才這樣說的。此首詩的謎底似為團扇。一別西風,與西風(秋風)告別,根據(jù)謎底,這“西風”指團扇扇出來的風。
【譯文】
杜麗娘自畫像許諾終身:不是在“梅”的身邊,就是在“柳”的身邊,此中誰會拾得麗娘美人畫?三年后柳夢梅拾得,深為愛慕,麗娘被感動而復活,兩人終得結(jié)成伉儷。父母若要與麗娘團圓,就不要想丫鬟春香到來作證,自從丟下春香秋去夏來又經(jīng)一年。
【鑒賞】
寶琴的十首懷古詩頗有須眉豪士風格,寄托了曹雪芹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識見
寶琴是寶釵的堂妹,她一出場,曹雪芹就對她傾注很大熱情,著力進行描繪。探春說她“連他(她)姐姐并這些人總不及他(她)”;老太太對她“喜歡的無可不可的”,看到她雪地折梅,贊美她“比畫兒上還好”,又問起她的年庚八字,意欲關心她的終身大事,命王夫人認她做了干女兒。詩文方面,在“蘆雪庭即景聯(lián)句”詩會上,初次表現(xiàn)就很突出,接著幾個人作紅梅詩,她的《賦得紅梅花》,大家評下來名列第一。寶琴又作的《懷古絕句十首》,被李紈等姐妹們認為作得“自然新巧”,曹雪芹更進一步表現(xiàn)了她不同尋常閨閣女子的過人之處:小小年紀,卻是閱歷廣,“跟他(她)父親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以致見識不凡,在懷古詩中舉典詠史、談笑諷喻起來,大有須眉豪士的風格。曹雪芹這樣描寫,不僅僅是為了表示對寶琴的贊賞,同時還寄托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想要說的話,《鐘山懷古》、《廣陵懷古》、《青冢懷古》、《馬嵬懷古》等幾首,曹雪芹自己的觀點、識見更為明顯。
曹雪芹出身官宦大家族,少時的身世命運跟賈寶玉十分相似,毋庸置疑,賈寶玉的原型是曹雪芹。寶玉鄙視仕途經(jīng)濟、功名利祿,認為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云煙,實際上就是曹雪芹自己的觀點、識見。寶琴的《鐘山懷古》嘲諷南朝齊周颙表面上清高隱居,內(nèi)心里向往榮華富貴生活,并真的出山當官的虛偽情態(tài);《廣陵懷古》描寫一代帝王隋煬帝下令開鑿運河,何等的尊榮奢華,然而曾幾何時,隋堤風景敗落荒涼了,隋煬帝本人也過早地化為云煙了。懷古詩詩意口吻給人以飽經(jīng)滄桑感,這樣的懷古詩,與其說是出自一個雖然閱歷廣,但畢竟尚未熟諳世事、更未經(jīng)歷磨難滄桑的少女之手,倒不如說是在更大程度上寄托了曹雪芹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想要說的話。
寶玉的心底里、骨子里對女子特別有好感,特別富有同情心,甚至有著敬畏心,認為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有絲毫的褻瀆。寶玉的原型既是曹雪芹,曹雪芹對女子當然也是這樣的態(tài)度、這樣的心情。歷史上的和親政策向來被史學界認為是有積極意義的,認為避免了戰(zhàn)爭,促進了民族友好團結(jié)。然而,寶琴在《青冢懷古》中全盤否定了和親政策,認為這種政策“誠堪笑”,制定、實行這種政策的皇帝無用,應該感到永遠的羞愧,而對于為和親而遠嫁匈奴王的王昭君充滿了同情和惋惜。歷史上還有一說:王昭君是自愿和親的,歡歡喜喜地遠嫁單于;然而,《青冢懷古》中的王昭君是個悲劇形象:受屈而無限的哀怨、悲愁,連茫茫大黑河也為她傷心而哭得噎住了。曹雪芹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想要說的話,不是再明顯不過嗎?我以為這種與史學界唱對臺戲的觀點不無道理。試想朝廷里皇帝和文武百官一大群,還有軍隊和將帥們,居然用一個弱女子去換取邊境安寧、國家太平,皇帝和文武百官、將帥們的天堂生活,他們應該感到汗顏和羞恥!再說“和親政策”的制定者何嘗想到所謂的“積極意義”?皇帝想到的是“自己的江山”,文武百官想到的是“自己的烏紗帽”。要說“積極意義”的話,不過是在客觀上起的作用。
與王昭君相反,楊貴妃在歷史上口碑不好。一是她被封為貴妃后,家里雞犬升天,尤其是兄長楊國忠弄權(quán),影響到她的名聲;二是主要的,說她本人以色相使得唐玄宗整日沉迷在酒色歌舞里,荒廢朝政,不理國事,以致發(fā)生了“安史之亂”,說她是“紅顏禍水”。叛亂發(fā)生后,唐玄宗帶了楊貴妃等一批人及衛(wèi)隊將士們逃奔四川去避難,到達陜西馬嵬坡時,將士嘩變,先殺了楊國忠,又硬逼唐玄宗將楊貴妃賜死了,其理由蓋出于此。歷來楊貴妃口碑不好,原因也主要在這里。然而,在寶琴的《馬嵬懷古》中,楊貴妃是一個被迫害的悲劇形象,詩中充滿了對她的同情和惋惜,并竭力贊賞她的風流姿色。這就和曹雪芹的心底里、骨子里對女子特別有好感、特別富有同情心完全吻合。我以為曹雪芹是對的。楊玉環(huán)被皇帝看中,攬在身邊,封為貴妃,楊玉環(huán)都是被動的;之后,楊玉環(huán)聲色歌舞,幾乎與唐玄宗形影不離,也都是唐玄宗要她如此,楊玉環(huán)也都是被動的。是唐玄宗自己荒廢朝政,不理國事,又不是楊玉環(huán)要他這樣,楊玉環(huán)何罪之有?“紅顏禍水”從何說起?難怪目光尖厲、看問題總能入木三分的魯迅先生曾在一篇《女人未必多說謊》的文章中說道:“關于楊妃,祿山之亂以后的文人都撒著大謊,玄宗逍遙事外,倒說許多壞事情都由她……女人的替自己和男人伏罪,真是太長遠了。”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對楊玉環(huán)的遭遇也是鳴不平的。
上一篇:《姽婳詞三首》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無才石頭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