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與翻譯、賞析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
結著愁怨的姑娘。
【注釋】 圮(pǐ):毀壞。
【賞析】 本詩發表于1928年8月號《小說月報》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當時葉圣陶稱許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也獲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
《雨巷》詩寫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住在雨巷盡頭的姣好姑娘。雨巷是寂寥的,只有春雨打在這位青年油紙傘上發出的聲音。這聲音似乎越發使得這悠長的雨巷寂寞、空蕩。她家的籬墻頹圮了,她結著愁怨,她也許有什么不幸,她“憂愁”、“哀怨”、“太息”、“冷漠”、“凄清”、“惆悵”、“迷?!?。這姑娘的形象明顯地帶有悲劇色彩。但是詩中,姑娘沒有在沉重的悲哀中頹唐,她表現出冷漠和孤傲,她以無比的毅力忍受著落到她頭上的磨難。
詩人用丁香來比喻這位姑娘的神態、色彩、心緒,是很貼切的。中國古詩里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它傷春,說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輕佻。因而,丁香便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物。丁香很美麗,但又易于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是脆弱的,自然會做許多憂怨的夢。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在長久的期待中,那位哀怨的姑娘終于走來了。“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也是“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表現出凄清、惆悵,“她靜默地走近”,似乎她與他兩顆心靈已經接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失望,因為她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并從他的身邊飄過去,于是二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好像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雖然同病相憐,可是又互相無力拯救,只得分開,這正是相思苦,相聚更難。從詩的深層象征意蘊來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正是他自己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探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但是“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敝辉谒媲八查g閃現,便又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一起消失了,空留下抒情主人公獨自在悠長的雨巷彷徨。一切都是寂寥的,雨打著油紙傘發出的音響使雨巷更沉寂了。詩人形象地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寂寞與孤苦的心情。
本詩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幸福地飛騰起來的理想,與淹沒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對立的悲劇感。戴望舒早期的詩雖然低沉,缺乏反抗和戰斗意識,但是卻真實地表現出一部分知識份子在當時環境下彷徨不安,無法實現理想的那種迷茫、惆悵的心態。應該承認,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特征。
上一篇:《雁翎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雨霖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