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多病愛棲禪,寶鏡慵將照丑妍。
卻憶南湖孤頂月,定回金磬落巖前。
有需禪師,莆田人,俗姓陳,晚年與陳易偕隱于石門。作為一首答詩,這首詩寫得頗有情致。
第一句寫自己因多病而愛禪,交代愛禪的原因。因病而愛禪是古人習氣。黃庭堅《與胡少汲書》說:“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死生之根,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腳。”陳與義、李賀都是因病而讀佛經的著名詩人。盡管愛禪,但病顏依然,所以懶得照鏡子來觀察臉的美丑了。這不是說詩人真的懶(慵),而是說美、丑對他來說沒什么分別,無所謂。表示詩人無擇別心的灑脫心境。
從三、四兩句看,詩人與有需禪師似乎在南湖有過一段美好的交往,共同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南湖,以此命名的地方甚多,此處不詳所指。這兩句作景語理解,則是說,作者不由想起了南湖上面的一輪孤月,此時此刻,那里的月色一定很美,那動聽的金磬聲音一定又在湖面回蕩,伴隨著金磬之聲,月亮又落到了巖前。風景如此令人神往,我卻不能與你相聚,共賞南湖秋月,聆聽磬聲回蕩,那是多么遺憾的事啊!這時有需禪師還在南湖,所以如此理解則是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故人的思念。作禪語理解,這兩句則是說,詩人禪心如南湖孤月,明徹可鑒。身雖在家,佛心卻已到南湖畔的高巖前,與有需禪師同聽梵音,心心相應。金磬,金屬制的磬,形狀似缽,為佛寺中常用的樂器。
這首詩不像那些用禪語禪典單純闡發禪意的詩那樣寫得枯燥無味; 相反,它頗有情韻,作者意在懷人憶舊,表明禪心,但不是直言其事,而是給人展現出一幅有聲有色的圖畫,將人情味與佛家理一并融入畫圖之中,既有形象性,又曲折有致,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禪詩《笑隱老人詩(其四)》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