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原文與翻譯、賞析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①,桂枝為籠鉤②。頭上倭墮髻③,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④,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⑤,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⑥。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⑦:“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⑧。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⑨,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史⑩,二十朝大夫(11),三十侍中郎(12),四十專城居(13)。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14)。盈盈公府步(15),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釋】 ①籠:竹籃。②鉤:鉤形提柄。③倭墮髻:也叫墮馬髻,其形似墮非墮,斜垂一側,為當時流行發式。④緗(xiang湘)綺:杏黃色有花紋的絲織品。⑤著帩(qiao俏)頭:脫下帽子,把包發巾重新整一整。著,整理。帩頭,即綃頭,包頭發的紗巾。⑥坐:因為。⑦謝:問。⑧驪(li離)駒:黑色的小馬。⑨鹿盧劍:柄上鑲有刻著轆轤形寶石的長劍。⑩府小史:太守府中的小吏。(11)朝大夫:朝廷上的大夫。大夫,漢代官名。(12)侍中郎:漢代侍中郎為原職上特加的榮銜,能出入宮禁,侍奉皇帝。(13)專城居:一城之主,如太守一類的官。(14)鬑鬑(lian連):長貌。(15)盈盈: 形容步履舒緩從容的樣子。下文中的 “冉冉” 義同。
【賞析】 《陌上桑》是漢樂府詩中的名篇,最早見于《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臺新詠》和《樂府詩集》收錄時,分別題作《日出東南隅行》、《陌上桑》。詩歌敘寫了一個太守調戲采桑女子遭到嘲諷拒絕的故事,塑造出了集智、勇、美于一身的羅敷的光輝形象。
全詩共三解(“解”是樂章的段落,一解就是一章、一段),以鋪敘羅敷的美為描寫中心。
第一解描敘羅敷的形貌之美。“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二句是起興,歌者以親切的“我”的口吻,借初升霞光的烘染,將讀者視線引向女主人公羅敷。詩歌初始即落筆不凡,“起句便有容華映朝日之意。”(費滋衡語。引自黃節《漢魏樂府風箋》)接著詩人運用正面鋪張和側面渲染這兩種手法,完成了絕世之美的羅敷的形態刻畫。先從正面帶有夸張地鋪敘了羅敷的用具、發式、服飾等的精致華貴以烘托人物的高尚和美。然后避實就虛,用現場搶拍的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為羅敷之美所傾倒的幾個喜劇性鏡頭,側面間接地渲染了羅敷的驚人之美。這種方法不僅留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且在審美風格上形成了一種活潑潑的喜劇氣氛。本章表現手法的高明,古人有評:“寫羅敷全須寫容貌,今止言服飾之盛耳,偏無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羅敷者盡情描寫,所謂虛處著筆,誠妙乎也。”(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第二解歌唱羅敷不畏權勢、不貪富貴的人格之美。詩歌用問答的方式,表現了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沖突。“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是東漢時對太守、刺史的別稱,出行用五馬駕車。“立踟躕是人而反言馬”,借五馬立停欲進不前,極生動地勾勒出了使君垂涎羅敷的丑惡嘴臉。“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這位權勢者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提出了無恥要求:肯不肯和我同坐一輛車? 面對誘辱,羅敷先是輕蔑地喝斥:“使君一何愚!”使君怎么這樣愚蠢。然后,虛與應變,“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假托有夫,義正詞嚴地駁斥了使君的無理要求。
第三解突出刻畫羅敷的智慧之美。整章詩都是羅敷對虛構中丈夫的夸耀,用揚此折彼的方法,明揚夫婿暗抑使君。“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丈夫不僅威風凜凜,而且才華出眾,氣度非凡:“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借夫婿的榮華風采壓使君的囂張氣焰,揚自己的凜然氣節。用這種俏皮機智的方法嘲諷戲弄使君,是作者出色的創造,它寓嘻笑怒罵于詼諧夸誕之中,從而顯示了羅敷的超人智慧和非凡膽識。夸夫完畢,詩歌戛然結束,使君狼狽而去的丑態,羅敷勝利返家的情景,都留給讀者去自己體味想象了。
《陌上桑》的內容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它反映了封建時代下層婦女受欺辱的社會地位,和權貴富豪胡作非為的黑暗現實。然而,在表現形式上,與同類題材作品如《韓憑夫婦》、《秋胡行》等不同,是用喜劇的形式來反映的,全詩洋溢著樂觀戰斗的情緒和輕快詼諧的氣氛。羅敷形象的塑造更是凝聚著受壓迫人民的理想愿望,閃耀著浪漫主義光彩。在語言體式上,本詩是完全的五言敘事詩。它的出現,標志著東漢樂府民歌中五言體、敘事詩的成熟,從而為建安文人五言詩的繁榮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上一篇:《隴頭歌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雁翎隊》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