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與翻譯、賞析
劍外忽傳收薊北①,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②? 漫卷詩書喜欲狂③。白首放歌須縱酒④,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⑤,便下襄陽向洛陽⑥。
【注釋】 ①劍外:四川劍門關以南的地方。薊(ji計)北:今河北省薊縣。這里泛指河北北都,安史叛軍的根據地。②卻看: 回視。③漫卷: 胡亂地收卷起來。④放歌: 放聲高歌??v酒: 開懷暢飲。⑤巴峽: 嘉陵江流經四川閬中一段江流曲折,所謂南流如巴字,亦稱巴江。巴峽,即指嘉陵江峽。時杜甫正在梓州,首程應由涪江入嘉陵江,所以說“從”。巫峽:在四川巫山縣東。⑥襄陽: 今湖北省襄陽縣。洛陽: 杜甫故鄉。原注:“余田園在東京?!?東京即洛陽。
【詩大意】 我身羈劍外,忽然得知薊北收復的消息,開始聽到悲喜交集淚流滿衣裳。再回頭看妻子兒女的愁容也為之一掃,胡亂地卷起詩書,樂得簡直發狂。我盡情痛飲放聲高歌,春色明媚一路風光正好還鄉。就從巴峽穿過巫峽,順流而下到了襄陽再奔洛陽。
【賞析】 廣德元年(763)春天,詩人在梓州時所作。寶應元年(762)冬十月,官軍在河南打了勝仗,收復了東京、河陽、汴、鄭、滑、魏諸州。十一月叛將薛嵩以相、衛、洛、邢四州降,張忠志以趙、恒、深、定、易五州降。河南河北諸州收復。廣德元年正月,叛首史朝義兵敗自縊,賊將李懷仙取其首級來獻,請降。至此延續八年,禍及全國的災難性大動亂始告平息。杜甫這時正攜帶家小漂泊梓州,消息傳來,喜出望外,詩人長期的抑郁愁懷,頓時消散。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唱出了生平第一首快詩。
詩的開頭突兀直起,詩人的感情突然迸發,初聞捷報的倉猝之間,僅用語言是難以名狀的,就以 “涕淚滿衣裳”的外形描寫,把心底的興奮激動、百感交集的心理狀態,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這種喜極而零涕,非實歷其境是體會不到的。首句七字,兩個地名,劍外:詩人漂泊之地;薊北:叛軍的老巢。南北跨越數千里,寫得氣勢開闊,仿佛這種狂喜的心情不是詩人一人所獨有,而是整個中國都浸沉在勝利的歡樂之中?!奥劇弊种匾?,詩中的一切神理、舉動、設想都從此生發而出。聽到消息喜極而悲,激動的淚水難以抑止,詩人8年的顛沛流離,與安史之亂同時開始,叛亂平息也意味著苦難生活的結束。接著又寫極喜之狀。
第二聯是詩人快活心情的具體描寫?!皡s看妻子”、“漫卷詩書”是兩個連續動作?!皡s看妻子愁何在?”寫妻子也兼寫自己,實則是夫妻二人愁容都為之一掃,情感的相互傳染,更增加了歡快的氣氛?!奥碓姇边@個描述,簡直像貪玩的小學生聽到老師宣布放假的消息,如釋重負似的輕松自在。詩人時年52,卻也高興得忘乎所以,顯得那樣天真,這就把詩人的愛國思家的赤子之心表露無遺了。
如何抒發這喜悅之情?高歌豪飲以示慶賀。詩人接著想到兩河收復,回家的打算可以如愿以償了。“青春”點明“初聞”的季節,自然界大地回春,政局也大地重光。歡悅的心情伴隨著沿途山清水秀的美景,返還離別已久又夢寐以求的家園,是何等愜意啊!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詩人美妙的遐想,立即擬好了最捷近易行的還鄉路線:沿江乘舟順流而東,過巴峽穿巫峽,然后北轉,下襄陽向洛陽。這比杜甫入蜀之道順便多了。歡快的心緒,想象的路程也是那樣的捷便迅速,梓州洛陽相距數千里,簡直朝發而暮可至了。這一聯中連用四個地名,律詩的尾聯多不對仗,而杜甫在這里不僅對仗,還是一絕妙的工對巧對。四個地名,既各自句中對偶,又上下句對偶,形成工穩的地名對,從實際地理路線上,又是一氣直下的流水對。杜甫返鄉沿途所經甚多,為何獨取這四個地方?兩峽是沿江東下的險峽,順流急馳,舟行如穿梭,轉瞬即過,正好來表現路途之迅速。而襄陽是杜甫的祖籍,洛陽是其家園所在,又正好表現思念家鄉的急切心情。詩人倉猝造語也是頗費苦心的。
這首抒情詩除首句敘事點題外,全是抒發驚喜之情,詩人濃重而久抑的情感一時迸發而出,情之所至筆亦隨之,其勢如奔流赴海,一氣呵成,驚喜之狀溢于字句之外,使人千載如見。全詩以情取勝,直抒胸臆,縱橫自得,灑脫奔放,一似無暇顧及于篇章,然而這首律詩正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結構嚴密而巧妙,以兩地名起,以四地名結,峰巒對照,布局最奇。八句之中每句均有一個行為動態,而行為動態之前又都有一個起修飾作用的副詞:“忽傳”、“初聞”、“卻看”、“漫卷”、“須縱酒”、“好還鄉”、“即從”、“便下”等,這些詞語的連續使用,更顯得語勢流暢,節拍急促,一氣貫注,如輕舟快馬,長驅直下,突出了歡樂輕快的格調,詩人那種初聞喜訊、愁懷頓消、手舞足蹈、歡欣若狂的動作神態簡直呼之欲出。一變詩人那種沉郁頓挫的風格。所以被前人評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讀杜心解》)。
上一篇:《訴衷情》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隴頭歌辭》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