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大雷
欲把山河換冕旒, 安心送盡莽神州。
君王歡喜生民哭, 都在今朝一點頭。
鞭笞繩縛太難堪, 一一傷心不忍談。
讀罷全文為痛哭, 此何如事竟心甘!
張光厚
日本帝國主義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暫時無暇顧及東方之機,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獨占中國的秘密條約,這就是二十一條。1915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提出。袁世凱陰謀稱帝,亟想取得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于是派外交總長陸宗輿、次長曹汝霖和日本代表秘密談判。五月七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時內答復。五月九日,袁除了對某些條款聲明“容日后協商”外,都加以承認。《五月九日感言》就是為此而發。這組詩刊于《南社》第十六集。
第一首詩,重在揭露袁世凱欲將國家山河換取皇冠的罪惡行徑。“欲把山河換冕旒,安心送盡莽神州”,“冕旒(liú)”,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禮帽,此處作為皇帝的代稱,為了換得皇帝寶座,袁世凱安心把整個中國捧獻給侵略者。此二句筆鋒犀利,直接暴露出竊國大盜的賣國行徑。“君王歡喜生民哭,都在今朝一點頭”,詩人把袁氏的心情與百姓的心情作一強烈的對比,并把這一強烈對比置于袁氏點頭同意簽訂二十一條的特寫鏡頭之下,于是,對袁氏的抨擊顯得格外有力。
第二首詩,重在直抒對國家命運的憂慮。“鞭笞繩縛太難堪,一一傷心不忍談”,詩人以擬人化手法把二十一條比作對我國的“鞭笞”與“繩縛”。實際上這是以小見大,詩人更是在述說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的“鞭笞”與“繩縛”,近代史上,我國受到的欺凌與宰割難道還少嗎?怎忍心把它一一數點呢?詩人的沉痛已到達極點。“讀罷全文為痛哭,此何如事竟心甘”,“全文”指二十一條全文,面對二十一條,詩人痛哭流涕,這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啊,對此怎能不傷心呢!但詩人怎能眼看祖國被賣國賊所斷送,怎能“心甘”呢?這也是全國人民的心愿,這種心愿必然點燃起反抗的怒火。袁世凱承認二十一條,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日運動,以后國人把五月九日定為國恥日,中國人民是永遠不會屈服于侵略者的欺凌與宰割的。
此二首詩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藝術特點上也各有不同。第一首詩以“君王歡喜生民哭”的強烈對比來揭示袁氏的賣國行徑;第二首詩則以個人的痛哭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心愿,以具體中見題旨。這兩首詩的語言雖然淺顯通俗,但意味凝聚,情感濃烈,這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與匠心。
上一篇:[清]魏麐徽《于忠肅祠》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周振甫《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