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侗《水盡頭》原文與賞析
劉侗
觀音石閣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 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難竹,至此,林林畝畝。竹,丈始枝; 筍,丈猶籜; 竹粉生于節,筍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籬,孫大于母。
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 竹者,渠泉而役乎竹: 不暇聲也。花竹未役,泉猶石泉矣。石罅亂流,眾聲澌澌,人踏石過,水珠漸衣。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于苴于沙。
雜花水藻,山僧園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敵其秋之柿葉。葉紫紫,實丹丹,風日流美,曉樹滿星,夕野皆火: 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壽安山曰柿也。
西上圓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盡頭兒,泉所源也。至則磊磊中兩石角如坎,泉蓋從中出。鳥樹聲壯,泉唶唶不可驟聞。坐久,始別,曰:“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
又西上廣泉廢寺,北半里,五華寺。然而游者瞻臥佛輒返,曰:“臥佛無泉。”
作者劉侗,字同人,號格庵,湖北麻城人,跟晚明文壇上的竟陵派代表人物譚元春是同鄉,并先后同時,文風亦頗相近。他與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詳細地記敘了北京一帶的名勝園林、山川景物; 描繪細膩,造語冷雋,充滿文學色彩。《水盡頭》便是其中一篇。
這篇紀游散文,描述的是明代北京西郊香山水盡頭 (即櫻桃溝) 一帶美麗的自然景觀。文章也寫得很優美,其藝術上的特色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用逆敘法,由溪溯源; 脈絡明晰,精于謀篇。作者先從“泉之委”的下流寫起:“觀音石閣而西,皆溪”; 溪的“南岸皆竹”; 等到“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由溪而泉,由睹溪形而聞泉聲。接著生動地描述了“石罅亂流,眾聲澌澌”的情形。最后才寫“西上圓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盡頭兒,泉所源也。”泉源之水于巖石磊磊“兩確如坎”中汩汩涌出,泉聲唶唶,如鳥鳴似的悅耳動聽。一路由泉之委,寫到泉之源,層層推進,脈絡分明。如此謀篇布局,確有引人入勝之妙。
二是筆墨集中,如珠走盤,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寫到了沿途所見到的溪、竹、石、花、草、葉、魚等等,好像筆墨散漫,實則如珠走盤,縱橫變化而不離本題。本題就是記水盡頭的泉流。因此所記各景皆與泉水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溪,“皆泉之委”; 竹“渠泉而役乎竹”; 花,“渠泉而役乎花”; 因為有泉水灌溉,“雜花水藻”才蓬勃茂盛,多得連“山僧園叟”也“不能名之”。最后又緊扣本題,寫“游者瞻臥佛輒返,曰臥佛無泉。”一些游人不作深入考察,淺嘗輒止,誤以為臥佛無泉,便興味索然,一瞻輒返,這又從另一方面說明,只有泉溪靈動,才能引起人們的審美興致。可見所記雖林林總總,貌似雜逸旁出,然皆以泉流之暗線貫之,形散而神不散。
三是刻畫細膩,形象生動。作者描寫景物,大都采用放大的特寫鏡頭,使之細膩真切,鮮明生動。如對林林畝畝竹林的描寫,不但逐一描述了竹丈始枝,筍丈猶籜,“筍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籬”等形象,甚至連“竹粉生于節”的細小物態也被作者攝入筆端。又如寫人踏石過溪,因石不平穩而“水珠漸衣”。漸,沾濕; 浸漬。而“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真是生動如繪。再如寫水源處,“鳥樹聲壯,泉唶唶,不可驟聞。”這是一支多么動人的大自然交響樂,只有坐得時間長了,仔細辨析,才能從一片天籟中區分開“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特別是描寫秋日柿林,“葉紫紫,實丹丹”,比二月春花還嬌艷動人。所有這些生動形象的描寫,都能給人以如聞其聲、如睹其景、如臨其境的真情實感。
四是注重文字修飾,語言洗煉,造句精美。跟劉侗其他紀游小品文一樣,本文的句子大都很短,而且多用迭字。這些經過錘煉的語言,極富有藝術表現力。如“石罅亂流”的一個“亂”字,既描寫出山泉的水流在巖面凹凸不平的石縫中流動的無秩序之狀,又描寫出水流汩汩不絕歡快躍動的情景。又如以象聲詞“澌澌”狀石罅間的亂流聲; 以本來形容鳥鳴聲的“唶唶”來形容泉源處流水的清脆聲; 以“折折”寫盡了小魚在石縫間彎曲往來、活潑游動的樣子; 以“風日流美,晚樹滿星,夕野皆火”來寫秋日柿林的美景。美居然因充盈而流溢在山林間; 早晨樹上綴滿的瑩晶露珠,就像撒落的星星似的閃爍動人; 傍晚火紅的夕陽映照本來就火紅的柿林上,如滿山燃起了團團火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所有這些語言都極富有形象性,或化靜為動,或取喻貼切,或渲染得宜; 或訴諸視覺,或訴諸聽覺,或訴諸感覺。讀了令人神往,耐人尋味,使人陶醉,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這篇紀游散文,不但如上面分析的那樣,充滿了濃郁的山水情趣,極富有藝術魅力; 而且在有些描寫中還隱然帶有格物的理趣。如寫泉流為花服務,為竹服務,忙得歡快,忙得充實。而“花竹未役,泉猶石泉矣。”當不為花竹服務時,它仍不過是普普通通的石泉而已。意思是說,泉水灌溉滋養了紅花翠竹,同時也點綴了自己,顯示出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一點對我們不無啟迪。
上一篇:陳應和《水云洞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元輔《水簾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