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原文與翻譯、賞析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①,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②,過揚州。
【注釋】 ①簪纓: 簪是用來連結頭發和帽子的長針,纓是帽帶,這里的簪纓代指貴族。②倩: 請。
【詞大意】 我登上金陵城的西樓,看到的只是一片蕭瑟的清秋景象; 萬里迷茫的夕陽余光灑滿大地,伴唱著嗚咽似泣的江流。金兵踏破中原,人民流離失散,不知幾時收?呼嘯的悲風啊! 請把我的淚水,吹送過揚州。
【賞析】 朱敦儒這首詞,是他南渡后登金陵 (今江蘇省南京市)城上西樓眺遠時所寫的。詞表現了他憂慮國家前途,懷念故土的愛國情懷。詞的構思精巧,韻律自然和協,感情激越動人。
上片寫景,多用暗喻和雙關語,著意在借景抒情,但又不同于同類借景抒情的詞作,而在抒情上更加強烈。開頭兩句,寫詞人登樓眺遠,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感慨。第一句是作地點、登樓眺遠的交代。金陵城上的西門樓,居高臨下,面向波濤滾滾的長江,是觀覽江面變化,遠眺城外景色的絕妙去處。古來不少文人騷客,曾登臨此樓,抒發胸襟,留下不少流傳千古的名篇。由于時代的變遷,人物各異,他們所抒發的感慨也各不相同。譬如,李白的 《金陵西樓月下吟》詩,抒發的是對南齊詩人謝朓的緬懷。朱敦儒這首登樓抒懷之作,既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區區個人之事,而是感嘆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
第二句“倚清秋”,即觸景生情,進入主題。“清秋”二字,詞意雙關,既指深秋季節,又指秋色蕭條的景象。但它又偏重于后者。“清秋”,容易引起人們產生凄涼的感受。宋玉的 《九辯》 開頭就寫道: “悲哉! 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睉斦f,宋玉是悲秋之祖了。朱敦儒這句詞的悲秋,含意較深,是暗喻山河殘破,充滿蕭條氣象。而 “倚清秋”的 “倚”字,用得與眾不同。一般用于倚欄或倚樓。詞人把“倚”字用在 “清秋”前,即變成倚靠清秋了。“清秋” 自然無法倚靠,這是象征手法。顯然,這“倚” 字,就有陪伴之意,立意較新,意境奇妙。
三、四兩句,進一步用暗喻手法,描寫 “清秋”傍晚的凄涼景象??赡苄那橛淇斓娜耍瑫鑼?“夕陽無限好”,金光灑滿大地; 江水滔滔,奔騰向前的美好意境。然而,詞人并沒有心緒欣賞這樣的自然景色,他是用“萬里夕陽垂地” 來暗喻祖國山河破碎而呈現出的一種迷茫氣象。“大江流”一句,是用好似嗚咽哭泣之聲的江中流水,來反映詞人悲涼、沉痛和抑郁的心境。
下片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詞人的亡國之痛,及其渴望收復中原的急不可待的心情?!爸性瓉y”三句,既是對北宋滅亡、山河殘破、人民流離的景象的辛酸回憶;又是對主和派阻撓抗金斗爭的憤懣,并提出何時才能收復中原的質問?!棒⒗t散” 是比喻句,象征官僚和貴族紛紛南逃。“幾時收”,這里表現兩層意思,一是反映詞人渴望收復中原的焦急心情,二是對朝廷不圖恢復的指責。兩者中又偏重于后者。
最后兩句,是用擬人化的手法,表現詞人的亡國之痛及其對中原故土的懷念深情。作者在另一首同樣主題的《采桑子·彭浪磯》詞中寫道:“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边@種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太露,沒有這兩句含蓄而有意境。傷心流淚,已經能說明人的痛苦了,但詞人卻寫“悲風吹淚,過揚州”,把眼淚送到淪陷區,這就更加表現了詞人悲憤交集、痛苦欲絕的感情。所以“悲風吹淚”四字,用得極好。風本來沒有感情,風前冠一“悲”字,就給“風”注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試倩”,是請托的意思,是擬人化手法。不難看到,這兩句是詞人愛國思想發展到高潮而產生的名句,它鏗鏘有力地結束了全詞,顯示出了本首詞所具有的光彩。
上一篇:《登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秋頌》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