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汝州”,治所在現在河南省臨汝縣。“安史之亂”中,這里曾是官軍與叛軍反復爭奪的中心,其后又長期成為藩鎮割據混戰的地方。關于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有的研究者認為,其“必然作于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以后,因為在這年,詩人才七歲,而且汝州‘鼓角似邊州’的情況還沒有發生;也必然作于元和十四年(819)以前,因為在這年之后,汝州‘鼓角似邊州’的情況已基本消滅了。”(《唐人七絕詩淺釋》)這一時間界定無疑做到了萬無一失,但又不免過于寬泛。如果我們將這首詩寫作的最早時間推后40年,即定在公元795年,那么“三十年前上此樓”時的詩人也才只有17歲。因此,我以為將其確定在公元795—819年之間比較適宜。
詩的首句寫時間、地點及其緊張氣氛。“鼓角”,指戰鼓和號角,其基本用途是用來傳號令以壯軍威的。“邊州”,邊塞州郡。一個“似”字,說明其地區不是邊塞州郡,然而從其鼓角之聲所造成的實際氣氛看,又好像是邊境州郡一樣。從而逼真地寫出了藩鎮混戰實情。這是從視覺和感覺的角度寫。
次句撫今追昔,一個閃回,寫其“三十年前”就曾登上過這座汝州城樓,眼見戰亂,從而就在“三十年前”戰亂和“三十年”后戰亂之間畫出一條長長的連結線,將這“三十年”來頻仍的戰爭和詩人的憂慮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因此,第三句寫其面對“山川”而“垂淚”就是必然的了。
結句承上文寫其“垂淚”原由。“不獨”二字設語獨特,這就是說,詩人傷心垂淚,并非只有為了個人命運的不幸而對秋傷懷,當然這可算是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則還是因為,國家長期處在一種戰亂之中,人民無法過上那怕是一天安定日子所致。至此,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形象便兀立在了我們面前。
上一篇:李益《汴河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劉商《行營即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