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風雷雨(節選)》原文與翻譯、賞析
王統照
突喊,
哭躍,
悲哀極度的舞蹈,
“血脈僨興”的狂歌;
揮動著,
旋轉著那些表現熱情的千萬個旗幟;
震吼著,
嘶啞著那為苦悶窒破了的喉嚨;
鼓蕩起,沖發起,吹噓起平地的“狂飆、橫瀾”……
……
不要安靜的!
不需要安靜!
我們要撞碎血鑄的洪鐘,
我們要用這金蛇般的電光遍射出激動的光亮,
要用震破大地的雷霆來擊散陰霾。
這樣情熱的當中,
豈容得躊躇,
恐怖!
這疾風暴雨的日子,
正是狂歌起舞的時間!
為要求明如日星的生活,
為要求燦如朝花的將來,
我們便情愿狂醉;
情愿在水火中搏戰;
情愿將此混沌的世界重行踏反,重行熔化,重行陶鑄!
好劇烈的一場烈風雷雨!
好快活的人生的活劇!
好一曲悲壯的歌聲,那余音哀厲是永遠長存在人人的心中!
【賞析】 本詩寫于1925年6月5日,“五卅”運動之后。作為詩人和小說家的王統照,正由表現“愛”和“美”而走向現實,雖然此時并沒有完全轉變,但在《烈風雷雨》這首詩中已經看不到任何“愛”和“美”的影子了。因為當時的中國,侵略者的槍口對準了廣大工人,5月15日顧正紅遭到日本資本家槍殺,30日聲援的工人受到英國巡捕屠殺,人民在流血。現實強烈地震撼了王統照,他在詩中發出了內心的呼喚:人生的活劇便是在“狂疾”中的揮發與掙扎! 只是優游而不去呼喚;只是逍遙而不知憤怒;只閑揮涕淚而不去一試刀劍的銳鋒,這是多么卑屈柔荏的生活!這既是詩人對自己的呼喚,也是對所有人的呼喚。全詩長達六段,每一段又都由許多詩行組成,但無論從整體上看,還是從微觀上看,那激情、那氣勢、那憤怒都躍然紙上。第一段詩人先描繪了“五卅”運動的情景,用了“揮動著”、“旋轉著”、“震吼著”、“嘶啞著”、“鼓蕩起”、“沖發起”、“吹噓起”等詞語,將人民的激憤之情刻劃得淋漓盡致。又把游行的人們比作“精城”、“火光”,表現了詩人對這次運動的極大關注和支持。在第二段中,詩人對“卑屈柔荏”的生活進行了嘲諷,指出只有在“狂癡”中揮發和掙扎,也就是只有反抗,只有斗爭,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才能“開辟出足容得我們盤桓的快樂的花園”,才能“有從容安暇的時光夠我們消遣”,詩人把這稱作是人生活劇的“真趣味”、“真表現”、“真精神”。緊接著詩人以沉重的心情寫出在黑暗時代人們心靈和精神上所受的煎熬,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這串比喻的基本色調是一致的,那“灰白”、那“青暈”、那“哀意”,彌漫著整個大地。“黯陰的空中只有層迭與馳逐的灰云”,這段敘寫使人感到沉悶、感到壓抑,這是詩人欲擒故縱、先抑后揚手法的運用。沉默之后便是爆發。與前面沉悶的基調相反,爆發后的情形如“狂飆”、如“冰雹”、如“驟雨”、如“疾雷”,“金鼓的鳴聲”和“健兒的吶喊”使“慢舞纖腰”與樹木也狂怒起來。詩人將樹木擬人化,更寫出人們的無比亢奮。“五卅”運動成為了歷史,狂飆馳過,烈士們血染大地,一場悲壯的斗爭結束了。對“五卅”該做出怎樣的評價呢? 在第五段中,詩人以決然的口吻說:不需要安靜了,需要“突現吐火的夢境”,需要用軀體“撞碎血鑄的洪鐘”,需要“擊散陰霾”。詩人以此表示了自己的決心,同時也謳歌了“五卅”殉難的烈士。在最后三行,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對覺醒的“烈風雷雨”交手贊好,認為這是快活的人生活劇,是一曲悲壯的歌聲,雖然余音哀厲,但卻威力無窮,震人心弦。
上一篇:《清玉案》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登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