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轍《超然臺賦并敘》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其地介個于淮海之間,風俗樸陋,四方賓客不至。受命之歲,承大旱之余孽,驅(qū)除螟蝗,逐捕盜賊,廩恤饑饉,日不遑給,幾年而后少安。顧居處隱陋,無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廢臺而增葺之,日與其僚覽其山川而樂之。以告轍曰:“此將何以名之?”轍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漁者知澤。安于其所而已,其樂不相及也,而臺則盡之。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場,浮沉于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耶?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瘒L試以超然命之,可乎?”因為之賦以告曰:
東海之濱,日氣所先。巋高臺之陵空兮,溢晨景之絜鮮。幸氛翳之收霽兮,逮朋友之燕閑。舒堙郁以延望兮,放遠目于山川。設金罍與玉斝兮,清醪潔其如泉。奏絲竹之憤怨兮,聲激越而眇綿。下仰望而不聞兮,微風過而激天。曾陟降之幾何兮,棄溷濁乎人間。倚軒楹以長嘯兮,袂輕舉而飛翻。極千里于一瞬兮,寄無盡于去云煙。前陵阜之洶涌兮,后平野之湠漫。喬木蔚其蓁蓁兮,興亡忽乎滿前。懷故國于天末兮,限東西之崄艱。飛鴻往而莫及兮,落日耿其夕躔。嗟人生之漂搖兮,寄流枿于海壖。茍所遇而皆得兮,遑既擇而后安?彼世俗之私已兮,每自予于曲全。中變潰而失故兮,有驚悼而汍瀾。誠達觀之無不可兮,又何有于憂患?顧游宦之迫隘兮,常勤苦以終年。盍求樂于一醉兮,滅膏火之焚煎。雖晝?nèi)掌洫q未足兮,竢明月乎林端。紛既醉而相命兮,霜凝磴而跰鮮。馬躑躅而號鳴兮,左右翼而不能鞍。各云散于城邑兮,徂清夜之既闌。惟所往而樂易兮,此其所以為超然者耶?
《超然臺賦》是篇騷體小賦。超然臺在山東東部的高密縣,是蘇軾在城上一個廢臺的基礎上修葺而成的,蘇軾因此還寫了篇《超然臺記》。這是蘇軾兄弟寫的兩篇同題文章,對比閱讀,頗有意思。蘇轍首唱之后,文同、張耒亦有踵武之作而各擅其長。
超然臺反映了蘇軾、蘇轍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原初,蘇軾在浙江余杭做官三年的時候,蘇轍調(diào)任濟南,為了兄弟的任所離得近些,請求調(diào)動,被安置在高密??墒?,高密一帶干旱嚴重,盜賊蜂起。政務繁雜,無以散心的蘇軾便將城上廢臺修葺,常常帶領僚屬登臺游賞。蘇轍也非常關心其兄,他常派人專程給蘇軾送吃的用的。一次,他派人給蘇軾送去兩包月餅,兩瓶“樊樓春”酒,一部《嵇康集》,還特制一個小酒杯,請仆人轉(zhuǎn)告蘇軾:“這個小酒杯是為了讓你喝酒不過量?!碧K軾感念兄弟之情,還寫過千古絕唱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當蘇軾建好臺時,派人告訴蘇轍,并詢問取什么名字。蘇轍認為: 住在山里的人,知道山; 住在樹林里的人,知道樹林。農(nóng)夫熟悉原野,漁夫熟悉沼澤。他們都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只知自己居處的樂趣,而不知道別處的樂趣。而登高臺卻可以享受到山、林、原、澤的各種樂趣。因為臺高可以望遠,各處的景致能盡收眼底,天下的讀書人在是非場中奔走,在榮辱海里浮沉,喧囂著盡力往前掙扎而不知回頭,也沒有誰能意識到自己的沉迷。而通達的人看著他們那樣不禁為之悲哀,以上兩種人都沒做到超然物外。老子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碧K轍建議其臺就命名為“超然臺”。蘇軾欣然同意。兄弟倆一個作賦一個著文,抒發(fā)感慨,以志紀念。
其實,蘇轍所以建議取名“超然”,實際有勸告、安慰蘇軾的意思。眉山二蘇,文才超邁,但是論其性格幾乎相反。蘇軾外向,鋒芒畢露,蘇轍內(nèi)向,言行謹慎。蘇軾考取進士后,很快就轉(zhuǎn)入改革與保守斗爭的旋渦中,尤其當王安石推行新法時,蘇軾站在司馬光為首的變法反對派陳營里,寫詩著文,或是借古諷今、含沙射影; 或是借題發(fā)揮,側(cè)擊旁敲。因此越陷越深,無法再在汴京居留,便申請外調(diào),熙寧四年被任命為杭州通判,一呆三年,再申請為“東州守”。最后出守高密,謹慎、穩(wěn)重的蘇轍以“超然”的亭名,以《超然臺賦》勸告其兄不要轉(zhuǎn)入紛爭,要超然于紛爭,不要因三年不得志而憂愁,而要超然于自我。
在文學史上,最早寫“賦”的是荀況,而使賦體文學進入成熟階段的則是宋玉。宋玉所以能在賦的體制、語言、風格上做出奠基的貢獻,又同屈原開創(chuàng)的新興詩體“楚辭”有密切的關系,如屈原的《招魂》就是長于鋪陳的杰作。特別是《離騷》,結(jié)構宏偉、文章華美、引比連類,美不勝收。宋朝蘇轍的《超然臺賦》不只是像《離騷》式的上句末尾用“兮”字。而且從鋪陳、修飾、文采的藝術特色也透出楚辭的痕跡。
賦的開頭“東海之濱,日氣所先”八字交代超然臺的地理位置。即坐落在東海之濱,每天首先受到陽光的撫愛,這顯然是夸張之詞了。隨后正面描寫臺之高: 巍巍的高臺凌空而起,臺上清晨的景物那么潔凈新鮮,竟像河水似的流向四方。“溢”字,用得新奇,充滿活力。接著,作者盡情地鋪敘超然臺上飲宴、娛樂的活動。霧氣消失,良朋齊集,遠望山川,那兒煙云舒展自如。擺設的“金罍”與“玉斝”里,清醪潔白如同泉水。罍,音雷,酒器·斝音枷,古代的盛酒器皿。醪,音勞,一種汁滓混合的酒。) 這是寫臺上所飲?!白嘟z竹之憤怨兮,聲激越而眇綿?!?絲、竹這里指弦樂器與管樂器。)樂器里奏出憤怨的聲音,那音樂聲激越而又微細、綿軟。這是描寫臺上所聽。從臺下向上仰望,聽不見音樂之聲,但微風吹過,其聲卻可以傳到天上。再次描寫音樂的不同凡響。這是一層,寫超然臺上的所飲,所聞。作者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極力形容宴樂的別具情趣。這是寫實,但沒拘泥于實,把超然臺及臺上活動寫得美麗、動人。
實寫之后,轉(zhuǎn)入抒情:“曾陟降之幾何兮,棄溷濁乎人間?!?陟,升也。)過去的升沉又算得什么呢? (溷濁,即混濁。)擯棄了混濁的人間。客人有的靠著欄桿長嘯,有的輕輕地抖袖子而起舞。千里之外于一瞬即能看到,只好寄無盡以憂思于云煙。前面連山如洶涌波濤而來,后面平野又很遼闊。那高大的樹木依然非常茂盛,而“興亡忽乎滿前”。從臺上看到的情景,景物依舊,朝代卻改變了,這引起興亡之感。由景物轉(zhuǎn)入情感、由外面轉(zhuǎn)入內(nèi)心。故國似在天盡頭,由東至西的道路又極艱險。連善飛的大雁也難達到,“落日耿其夕躔”。(耿,明亮,躔,音纏,足跡也。)這句說:落日的余輝極為明亮。情感的抒發(fā)越來越深:“嗟人生之漂搖兮,寄流枿于海壖?!边@些句子是嘆人生的短暫,嘆人生如寄,是那么漂搖不定,像小樹枝擱置海邊的土地上。(壖,水邊的地也。)如果遇到的東西都能得到,那還用經(jīng)過選擇才會滿意嗎?世俗的人都只考慮自己,遇到麻煩,只會委曲求全。中途發(fā)生變故,往往令人驚詫不已。真的做到曠達了,那么就無所不可了,又何必有什么憂患呢?是為警策徹悟之論,非隨波逐流之輩所能言及?;叵胱龉俚纳氖悄菢泳o張、狹隘,常常終年勤苦,不得安寧。既然如此多憂,何不在一醉之中求取安樂呢?雖然白天樂得還不過癮,那就等明月上了林梢再繼續(xù)玩樂吧!大家互相勸酒,人人喝得大醉,一直喝到燈火因油干而熄滅了。這一層抒發(fā)宇宙曠遠,人生無常,宦途艱險之情,以為不如從酒中找安樂,這是古人常發(fā)的感慨。如曹操就吟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苦多?!惫旁娨灿校骸叭松粷M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钡?,這里是蘇軾心情抑郁,蘇轍以此來解勸。讓他參破榮辱,越然物外。而且,他不是一般感嘆人生,而將人生漂泊無定與宦海的勞苦、艱險結(jié)合,請?zhí)K軾薄視官場,尋求詩酒解脫,其內(nèi)涵便顯得深厚了。在這層抒情里,作者通過比喻,夸張,把抽象的思緒表現(xiàn)得具體、形象,頗有感染力。
最后一層寫臺上主客酒醉席散的情景。主客紛紛醉倒了,霜花凝在地面,踩在上面而“跰鮮。”(跰鮮,行走不穩(wěn)的樣子。)馬也遲疑不前,只是號叫,左右晃動身子,讓人駕不好鞍子。客人如云消煙散一般回到城中去了,凄清的夜晚都已深沉。只有在臺上容易找到歡樂,所以,這大概就是取名超然臺的緣由吧!
這首賦以“超然”二字為首,描寫臺上的一次宴樂,既有臺上所見景物的鋪陳,又有深沉略帶哀戚的感情抒發(fā),外景與內(nèi)情結(jié)合,互相映襯; 又用比喻、夸張,化虛為實,所以形象生動。這正是《超然臺賦》的藝術特征。蘇轍借賦勸兄,一往情深,真是巧用心思了。
蘇軾的《超然臺記》開頭即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秉c出一個“樂”字作全篇的主腦。文章處處應著一個“超然”。先記超然的意思,然后在敘事中,忽寫四方之形勝,忽記四時之佳景,俯仰情深,而總歸之一“樂”,表現(xiàn)其超然物外的情懷。兩文比較閱讀,兄弟倆強調(diào)一個“樂”字,圍繞“超然”二字下筆,但蘇軾之文開合自如,蘇轍之賦嚴密整飭,各馳才思,從中可見兄弟二人文章風格之異同,但都能給人以深刻的審美愉悅。
上一篇:蘇軾《超然臺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曾鞏《趵突泉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