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原文與翻譯、賞析
傅斯年
我同兩個朋友,
一齊上了永定門西城頭。
這城墻外面,緊貼著一灣碧青的流水;
多少棵樹,裝點成多少頃的田疇。
里面漫彌的蘆葦,
鑲出幾重曲折的小路,幾堆土隴,
幾處僧舍,陶然亭,龍泉寺,鸚鵡邱。
城下枕著水溝,
里外通流。
最可愛、這田間,
看不到村落,也不見炊煙;
只有兩三房屋,半藏半露,影捉捉在樹里邊,
雖然是一片平衍,
樹上卻顯出無窮的景色,
樹里也含著不盡的境界,
叢錯,深秀,回環。
那樹邊,地邊,天邊,
如云,如水,如煙,
望不斷——一線。
忽地里撲喇喇一響,
一個野鴨飛去水塘。
仿佛像大車音波,漫漫的工——東——噹。
又有種說不出的聲息若續若不響。
轉眼西看,
日已臨山。
起先時離山尚差一竿;
漸漸的去山不遠;
一會兒山頂上只剩火球一線;
忽然間全不見。
這時節反射的紅光上翻。
山那邊,岡巒也是云霞,云霞也是岡巒;
層層疊疊一片,
費盡了千里眼。
山這邊,紅煙含著青煙,
青煙含著紅煙,
一齊的微微動轉,
似明似暗;山色似見似不見——
描不出的層次和新鮮。
只可惜這舍不得的秋郊晚景,昏昏沉沉的暗淡;
眼光的圈,匆匆縮短。
樹煙和山煙,遠景帶近景,一塊兒化做濃團。
回身北望,
滿眼的渺茫;
白葦漸漸成黃葦;
青塘漸漸變黑塘。
任憑他一草一木;都帶著萎黃——頹唐——模糊模樣。
遠遠幾處紅樓頂,幾縷天灶煙,正是吵鬧場,繁華地方;
更顯得這里孤伶凄愴。
荒曠氣象,
城外比不上他蒼涼。
【賞析】 舊詩由于受到文言和格律的限制,詩作者總是難以將自己觀察與感受的豐富性盡情地寫出,不得不在有限的文字里進行壓縮與剪裁,把詩寫得十分簡約。然而“五四”詩界革命打破了舊的桎梏,人們“有什么話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可以自由地歌唱了。作為寫景詩,《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的最大特色是表現得復雜與細密。當詩人登上城頭,舉目眺望,首先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那些宏偉的景觀:遠山、遠水、田疇、寺廟、村落、炊煙、煙樹……但凡目光之所及,詩人幾乎都一一記錄了下來。不僅如此,而且注意到由遠而近,由高而低,由此及彼,由外而內的視覺距離和層次,從整體構圖上完成了一幅宏大的多層次的立體的風景畫。此外,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中,詩人還特意寫到一些引人入勝的場面和細節,比如當勾勒出“那樹邊、地邊、天邊,/如云、如水、如煙,/望不斷——一線”的情景之后,突然在這景中又添一景:
忽地里撲喇喇一響,
一個野鴨飛去水塘。
仿佛像大車音波,漫漫的工——東——噹。
又有種說不出的聲息若續若不響。
不但有線條,有色彩,而且有飛動的水鳥,有輻射的聲波。這該是怎樣的既朦朧神秘,又清晰可見可感的描繪啊! 詩人不但寫了宏觀和微觀,而且處處寫到景物的變動和幻化。如此復雜細密的藝術表現,充分顯示了白話詩體的高妙。
由于描寫的復雜與細密,作為新詩的《深秋永定門城上晚景》還表現了散文美的風格。詩人從與友人一齊登臨城頭,賞心悅目地盡興觀覽與抒懷,直至回首城內“吵鬧場、繁華地方”,在這復雜而細密的描繪過程中,詩人幾乎把傳統詩的影響全部丟開,一邊沉浸在自然美的品味里,一邊沿著自己的視線和感覺的流動而自如地抒寫,此時情思與文字,與格式文融一起,再不是詩的文字與格式在制約情的流動,而是情的流動帶活了詩的文字和格式,實現了詩情與詩形的和諧統一,于是這樣的詩呈現出散文般的自然與樸素,顯示了白話抒情詩的新意味。
上一篇:《洗衣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清玉案》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