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原文與翻譯、賞析
書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臺下清江水②,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③,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④。
【注釋】 ①造口: 在今江西萬安縣西南。②郁孤臺: 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贛江經臺下向北流去。清江水:即澄徹的江水,指贛江。③長安:此處借指北宋京城汴京 (今河南開封)。④鷓鴣: 其鳴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鶴林玉露》說此句 “謂恢復之事行不得也”。
【今譯】 呵,你這從郁孤臺下流來的江水呵,多么澄鮮,
它摻和著多少苦難人民的斑斑血淚,血淚斑斑!
極目西北望,多想把那淪陷的京城看上一眼,
可惜,無數山峰擋住了我的視線。
黑色的山頭呵,能擋我視線,擋不住我心中狂瀾!
不知為何緣故,面對這暮靄迷茫的江天,
我的內心卻又充滿著無限的憂煩,
噢,原來是深山里正傳出了一聲聲“行不得也”的鷓鴣的叫喚。
【賞析】 這是辛棄疾于淳熙三年 (1176)任江西提點刑獄時在造口寫的一首小令。這時距他南歸以來已經十七年了。南宋朝廷雖給他幾任地方官做,但對他曾經建議的收復失地的意見根本沒有采納。中原大地,仍遭敵蹄蹂躪。當他來到這個有歷史意義的造口地方時,不禁想起40多年前的往事來。那時(1129年)金兵大舉南犯,兵分兩路,追隆裕太后的一路沿著贛江從南昌追到吉州,在吉州時,太后險些被追上,后又南逃贛州才安全脫險。而金兵只追到造口,不獲而返。太后雖然脫險了,但由于金兵沿路燒殺搶掠,所到之處人民受了極大災難。面對著造口這個歷史陳跡,詞人引起了辛酸的回憶,發出了沉痛的感慨: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詞人從表面清澄的江水看到了其中摻和著千千萬萬苦難人民的血淚。在那“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統治集團眼里,他們是根本不可能從“清江水”里發現“行人淚”的。歷史的國恥,早已忘得干凈,淪陷區人民的苦難,更是不管了。詞人從眼前的江水聯想到過去的歷史,歷史是屈辱的歷史,那么現實又是怎樣呢?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詞人極目向西北方向眺望,多么想能把淪陷的京城看一眼呵,可是它被無數的山峰擋住了。正反映了對國土淪亡的沉痛感情。
緊接著上片寫山峰擋住詞人的視線,下片卻從山峰擋不住眼前奔騰流瀉的江水生發開去,以之比喻自己抗金復土的熱情。于是詩人發出了咆哮:“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黑色的山頭呵,盡管你能擋住我的視線,卻擋不住翻騰在我胸中的抗金救國的狂瀾! 這是全詩的高潮,感情的沸點!然而這終究只是詞人的主觀愿望而已,在那主和派當權的南宋黑暗現實里,根本無法得到實現。這一點,對南歸十幾年來的辛棄疾來說,已經早有領略。這就是詞人的內心苦悶,也是當時客觀現實里主戰派與主和派的矛盾的反映。而最后二句:“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就是這種內心苦悶的委婉表達。
在寫了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二句氣勢磅礴、激情沸騰的詩句之后,為什么詞人發起愁來呢?不是別的原因,只為深山里傳出鷓鴣聲,它使勁地叫喚“行不得也哥哥”。如果說“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詩人內心激情的浪漫主義抒發,那么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正是詩人感到時局艱難的現實主義寫照。
此詞采用寓情于景的藝術手法。其“情”已如上述。那么所謂“景”又是什么? 一曰“山”,一曰“水”。開頭兩句,主要寫“水”,為了指出“江水”里有“行人淚”,特意在“江水”之前加了一個“清”字。詩人以沉痛的感情描繪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正是通過“江水”之“清”與“行人淚”之“多少”這兩者的對比映襯而傳達給讀者的。三、四兩句主要寫“山”。五、六兩句既寫“山”,也寫“水”,但重點寫“水”。末了兩句,既寫“水”,也寫“山”,但重點在“山”。但所存的“山水”,都是被作者賦予了主觀感情的人格化了的“山水”。這里的“水”,流淌著“行人淚”;又象征著作者胸中的抗金激情。這里的“山”,專與人作對,令人產生厭惡之感,它擋住作者所懷念的京城,它傳出了令人煩憂的鷓鴣的叫聲。讀者正是從這些“景”里吟味出詞人所要表達的“情”來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在這首小令里的運用達到了極致,這也是它膾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節日的夜晚》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虞美人》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