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是晉車騎將軍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后人也稱他為“謝康樂”。他是南朝宋代的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自覺地把山水當作審美觀照的對象,全力創作山水詩的文人。他的山水詩以富艷精工的筆墨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宛如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畫,給當時沉悶的文壇帶來了清新之氣,達到了很高成就。《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
這首詩約作于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至宋文帝元嘉三年(426)這一時期。當時詩人辭去了永嘉太守的職務,回到故鄉始寧縣的莊園中。精舍本指儒者教授生徒的場所,后代也把佛寺稱為精舍。詩人隱居田園,泛舟湖上,往游精舍,暮歸時寫下了這首詩。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起句就以輕快的筆觸寫出自己泛舟湖上、留連忘返的愉悅心情。瞬息萬變的湖上,傍晚卻格外澄澈明凈,山林清翠而濕潤,湖水倒映著落日的余暉,黃昏時的山水在落日的暉映下籠罩著一層炫目迷離的光彩,不禁使詩人沉浸于中,陶然自樂。“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美麗的山水令如癡如醉的詩人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接著,詩人筆鋒一轉,描繪出江南山水的無比絢爛和輝煌;“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這四句詩是靈運山水詩中最膾炙人口的詩句,使全篇顯得更為五色紛呈、溢彩流光;山林丘陵在青黛的夜色中漸漸隱沒,飛滿云天的紅霞也消失了它們最后的光芒,在朦朧的暮景中,只見香菱和綠荷重疊互映,蒲草與稗子相依相偎。詩人以大筆的勾勒渲染了蒼茫暮色的迷蒙和殘陽晚霞的絢麗,又以細膩的觀察捕捉黃昏時草木依依相戀的神姿,大筆勾勒和工筆刻畫結合起來,鮮明而形象地展示了故鄉田園黃昏的美景,還有因黃昏帶來的安謐與溫馨的氛圍。“斂暝色”,“收夕霏”,“迭映蔚”,“相因依”等對自然景物的擬人化描寫,使得詩人筆下的山川草木脈脈含情,仿佛與人心神相契,詩人在物我渾然的動人境界中,逡巡前行,“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并極自然地從摹景轉向說理,概括出了哲理性的感受;“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攝生”一詞語出《老子》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善攝生者指善于保護身體生命的人。這幾句玄理詩化用老莊哲學,講心情恬澹就能超然物外,精神自適就能不悖天性和自然之道,所謂“理”即人的本性和自然之道,詩人認為,按照老莊哲學處事作人,就能熙養天年。
全詩先寫樂而忘歸的游覽,繼而攝取最鮮明生動的山水鏡頭迭映于詩中,再寫舍舟登岸,高臥東窗,最后以玄理收尾。詩在敘述行程中間雜描寫和議論,層次漸進,脈絡清晰。寫景是全詩中最為精采的部分,靈運寫景往往采用全景式羅列的筆法,用典麗華美的語言鋪排山水奇觀,使詩的畫面飽滿而斑斕。同時,在對山水的描繪中自然引發出老莊玄理,使自然山水成為老莊玄理的印證,老莊玄理又成為山水娛人的最好說明,景、情、理在詩中結為一體,這是靈運山水詩的一般特點,《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即是這種筆法的代表。
《南史》本傳載謝靈運:“性褊激,多愆禮度。……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靈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其意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讀謝靈運詩》中也寫道:“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志郁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所以靈運的山水詩,是其政治上失意、精神上苦悶的產物,他是在山水中寄托落寞寡歡的情懷。但在客觀上,謝靈運的全力創作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的新境界,為把山水詩從玄言詩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為后代山水田園詩的繁榮興盛準備了條件。
上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石壕吏》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