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雷《建溪舟行》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陳夢雷
天開閩越險,移棹向山行。
眾水爭流疾,危灘奪地橫。
轉帆看鳥影,側耳盡雷聲。
閱盡風波后,漁歌一曲清。
作者的故鄉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大約在康熙十五年(1676)暮春,作者曾乘船順建溪而下回鄉省親,寫下了《建溪舟行》四首。此選其二。建溪在福建北部,是閩江北源的一條支流,南流至南平和富屯溪、沙溪匯合為閩江,經過福州后入東海。這首五言律詩是描述作者于建溪上行船時的所見所感。建溪水急灘險,風光壯麗,作者的“建溪舟行”既享受到了崇高的美感,亦體悟到人生的哲理。
首聯“天開閩越險” 一句先總寫福建北部即建溪流經地帶險峻的天然環境,從而為“建溪舟行”之艱難奠定了基礎。“閩越”原是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秦、漢時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區。這里偏指原閩越族居住的福建北部的部分地區之地貌。這里層巒疊嶂,又多峽谷,故詩云“移棹向山行”。“移棹(zhào照)”即開船,“向山行”,暗示建溪乃穿山而流,因此一“移棹”就給人以船向山巒駛去的感覺; 或者說有山巒撲面而來欲與行船相撞的危險感。詩句平平道來,意蘊卻頗耐人尋味。頷聯則承首聯之意,具體描繪建溪水與灘之 “險”: “眾水爭流疾,危灘奪地橫。”前一句使人聯想起長江三峽之險: “眾水會涪萬,瞿唐爭一門。” (杜甫《長江二首》其一)此詩“眾水” 是指匯成建溪的南浦溪、崇溪、松溪諸支流,它們在相會后沖擊激蕩、爭相擠入河道疾流,建溪必然布滿旋渦、暗流,船行其間則直如一片樹葉隨時有滅頂之災。后句寫河道中又時遇水淺流急而沙石堆積之“危灘”,橫亙于船前,稍不留神則船將擱淺撞石。此聯之“爭流疾”與“奪地橫”系采用擬人手法,顯示出建溪的桀傲與強橫,形象有趣。詩人也正是從建溪奇特的風貌、驚險的航程中體驗到自然的壯美。頸聯又直接以詩人視覺與聽覺的角度寫“建溪舟行”之見聞。“轉帆看鳥影”,是寫詩人自己在船于險情中艱難行進時,他卻仰視高空的鳥影。《建溪舟行》其三有“白鷗齊上下,若個是閑身”之句,可見他是在欣賞“白鷗”在江上飛翔的情景,意謂連鳥亦須“上下”奮飛才能前進。“側耳盡雷聲”,是寫自己在傾聽江濤拍岸擊船聲如雷鳴,陶醉在類似“高江急峽雷霆斗”(杜甫《白帝》)般的壯美境界之中。我們則看到了詩人豁達的胸襟與“探奇不厭頻” (《建溪舟行》其三)的性格。當行船脫離了建溪艱險的地段即 “閱盡風波后”,詩人心情分外輕松,乃借“漁歌一曲清”傳達。此輕松的漁歌當是船夫所唱,但反映了船上人共同的情緒: 擺脫“閩越險”的愉悅,戰勝困難的自豪。尾聯兩句實含有哲理,在人生的航程上,又何嘗沒有這樣的體驗呢?另外,這其中亦寄寓著作者仕途上坎坷遭際的感受。
這首詩寫的是急流險灘,但語言并不奇警,相反比較平淡,使人如食橄欖,咀嚼后自有真味。這種語言風格也反映了詩人閑靜鎮定的心態。另外詩人注重景中寓情,具象生動,不言險而險在其中,不言美而美亦在其中。
上一篇:徐璣《建劍道中》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維《歸嵩山作》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