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原文與翻譯、賞析
臧克家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賞析】 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日,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魯迅紀念日。這天,詩人瞻仰了魯迅故居,浮想聯翩,感慨萬端。于是,揮筆寫就這首“紀念魯迅有感”的短詩。
在舊時代土崩瓦解、新世界已經從地平線上崛起的歲月,詩人以無容置疑的有力語言,從對待人民的態度這個基本問題上,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從而揭示了兩個階級、兩種制度根本對立的實質。詩人譴責“騎在人民頭上”的人及其所統治的世界,頌揚“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人及其生活哲學的偉大勝利。短詩意在歌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精神,但由于包含著詩人數十年來對生活的思考,特別是對現實斗爭的概括,因而能在熟悉的題材上開掘出新意,極富哲理性,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這種深刻的主題,豐富的哲理,是借助于對比手法來實現的。全詩七節,通篇運用對比。詩的開頭一節,抓住人生意義這一重大命題,用“活”與“死”進行了醒目的對比,言簡意賅,發人深思。當你讀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的詩句,也許會感到這個論斷是那樣的出奇,迫使你去思索其中的含義,但詩人不容你思索便戛然收筆,緊接著又是一個論斷:“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鳖D時,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F實生活不正如此嗎?魯迅和一切革命者,獻身人民事業,被人民懷念,永遠活在人民的心里,雖死猶生;反動統治者,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被人民唾棄,無異于行尸走肉,雖生猶死。四行詩每行僅一字之差,卻托出新意,造成強烈的對比。這是深入淺出、一針見血的詩的語言,又是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精辟警句。下面六節,分兩個層次進一步闡發詩的主旨。前三節寫兩種人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后三節則寫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回答:“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法則。第五、六、七節詩與第二、三、四節詩的對照呼應,使這一客觀法則得到了更強有力的表現。而每個層次中的每一節,都以兩種人對人民迥然相反的態度和人生追求,以及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反應,一一作了鮮明、強烈的對比。對比是一條藝術規律,是一種美學法則,詩人充分發揮對比的強大威力,全詩連續對比,一比到底,產生了奇特的藝術效果:兩種人及其所代表的階級在尖銳的對照中,一善一惡,一美一丑,其本質愈加鮮明;突出了主題,豐富了詩的內涵;究竟什么人偉大,什么人渺小,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盡在不言之中,含蓄雋永,留給讀者馳騁想象的余地;詩人那熾熱而深沉的感情,也就飽蘸著墨汁,痛快淋漓地揮灑在詩稿上了。
本詩對兩種對立的人物形象的刻劃,雖然取的是大刀闊斧的粗線條的勾勒,卻活現了人物的神情意志,產生了形象躍然的效果。例如,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一“騎”、一“俯”,一“上”、一“下”,這種極富表現力而對比強烈的字與句,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鮮明的愛憎,使兩種迥然相異的典型形象深深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案┫律碜咏o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等句既是形象化的比喻,又巧妙地化用魯迅的詩句或書名,使人自然地聯想起魯迅的精神與品格,十分切題。這也是詩人的用心之處。
本詩體現了詩人一貫的藝術風格:謹嚴、質樸、凝練,結構整齊中有錯綜。全詩各節均為四行,而且都是前兩行、后兩行各為一個意義單位;有總提、分說、分承、轉折,上下照應、層次清晰而又曲折有致。語言含蓄、凝練、質樸,格言式的警句,某些詞語、句式的反復運用,使詩的感情更加強烈。韻律起伏跌宕,富有節奏感。這樣,使詩情與哲理渾然一體,給讀者以哲理的啟示、詩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
上一篇:《暴風雪》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木蘭花慢》原文與翻譯、賞析